美育課堂|童中燾:從速寫到水墨——中國山水畫筆墨語言轉換 (中)
清代布顏圖《四友齋叢說》言:“隱顯叵測, 而山水之意趣無窮矣。繪山水隱顯之法,不出筆墨濃淡虛實。”清代沈宗騫說:“以筆取形,以墨取色……能得其道,則情態于此見,遠近于此分,精神于此發越,景物于此鮮妍。”酌理體會,每每寫生創作,于新境拓出,尤覺古人精研功深。同是一處景致,由于視角不同,筆墨的處理也就相應不同,藝術效果則大相徑庭。《愛晚亭寫生之一》中的視角,是從高處俯視的效果取材構圖,樹木濃密,秋深露重。而《愛晚亭寫生之二》是從地面的平視角度進入而取材構圖的。但見林木高大,路徑敞亮,卻并不直白。前景的小路、臺階是布置處理中豐富場景素材內容的需要,也是留白節奏的需要。樹木后的山體的形態,起伏變化,但也需隱現而出,映襯了樹木,凸顯了主體。而回岸坡石多重,亭后又有隔樹藏亭,愛晚亭在密林叢中,小而幽深。樹木的筆墨表現、濃淡墨色,虛實要見晦明變化。留白的處理,力圖顯現陽光穿行密林時所產生的浮光影落中跡留的樹木石階的效果。童中燾?愛晚亭速寫之二
童中燾?愛晚亭寫生之二?32.5cm×33.5cm?1976年
實地的記錄與藝術創作是各有側重的,前者多見于對實地實景取材的較如實的呈現,但后者是經過處理以凸顯創作主題為目的的,是經過筆墨藝術處理的呈現。寫生創作中的《毛澤東故居寫生》,前景松動而留白較多,林木高聳入云,視角似帷幕拉開,豁然開朗。在中景中,井岡山以留白表現山道和小路縱橫,以夾雜的灰墨表現草坡與林木。主景是勾勒嚴謹的毛澤東故居,背靠青山,面向開闊地帶。空地上,行人穿行,又有三五聚堆。屋后大片的青山,重墨勾勒,灰墨疊重,留白以呈現山形,略加淡墨勾皴與點苔,山岳崇巒的層次由濃淡墨色的變化而產生,通過點、線、面的組合而成,重點突出了毛澤東故居的樸實無華、莊重居靜的格味。畫面的簡當舒放,在于對筆墨認識和筆墨與心靈的同構,這需要抓住核心主題,來建構形式與內容合一的凸顯。正如《南田論畫》中所說:“筆墨簡潔處,用意最微。運其神氣于人所不見之地,尤為慘淡。此惟懸解能得之。”因而拋開繁瑣的沉渣之思與虛浮的對象外飾,捕捉自覺所感,直扣心之所望。■童中燾?毛澤東故居速寫之一
童中燾?毛澤東故居速寫之二
童中燾?毛澤東故居速寫之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