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1254—1322)是元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他出生在浙江吳興,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中年曾署作孟俯,后世又根據其出生地、歷官謚號,稱吳興、集賢、翰林、承旨、榮祿、文敏等。
趙孟頫以書畫名聞天下,《元史》稱他“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他創造的唯美書風,被明人何良俊稱:“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董其昌亦稱其畫為“元人冠冕”。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趙孟頫《右軍四事帖》一卷,所書王羲之逸事四則,出自南朝劉宋人虞龢《論書表》中(見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釋文如下:
羲之書始未有奇,殊不勝庚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極, 嘗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嘆服,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忽見足下(書)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一老嫗捉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問一枚幾錢?云值二十許。右軍取筆書扇,為五字,嫗大悵惋云:“舉家朝飧,唯仰于此,何乃書壞?”王云:“但言王右軍書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竟市去。姥復以十數扇來請書,王笑而不答。
羲之嘗自書表與穆帝,帝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乃題后答之。羲之初不覺,后更詳看,乃嘆曰:“小人幾欲亂真。”
羲之性好鵝,山陰有一道士,養好鵝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愿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便合群奉之。”羲之便住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
卷中趙孟頫印“大雅”“墨妙”“趙子昂氏”“松雪齋”“天水郡圖書印”5種共鈐8枚;卷后元明清張雨(1283—1350)、陸繼善(1298—1345)、倪瓚(1306—1374)、吳寬(1436—1504)、周天球(1514—1585)、胡世安(1593—1663)、邵松年(1848—1923)7家題跋8則;卷前后收藏印48枚;結合題跋和收藏印,歷經張雨、來復(1319—1391)、梁清憲、梁清標(1620—1691)、邵松年、許漢卿、周大文、程琦、顧洛阜遞藏,1988年顧洛阜去世前捐贈給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元明清諸家跋語
網間評論趙書,被引用頻率最高的莫過于“花舞風中,云生眼底”一句,出自元初收藏家張謙對趙孟頫小楷《過秦論》的題跋。
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有這樣一句話:“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意思是說,學習書法要多讀古人法帖,通過讀帖,由形見質,想見揮運,至為有益。
“花舞風中,云生眼底”該如何玩味呢?風過春林,花舞隨風,風定花落,落花如云。花瓣在重力和風力的作用下,盤旋、呼應、撞擊、纏繞、升騰、墜落。可以想象,這句話既是一種書寫狀態,也是一種書寫效果的描述。
《右軍四事帖》局部
《右軍四事帖》局部
花的形態,給人天然、純粹、安靜、華貴、精致的想象。結合起來,趙孟頫的狀態與效果是:神速的精致、隨意的精確、雷鳴電閃般的田園牧歌、暴風驟雨般的恬淡安閑,魚與熊掌兼得,這些矛盾的統一,是趙孟頫書法最后呈現的效果,也是他人無法企及的。
《過秦論》于今只剩下輾轉翻刻的石刻拓本,已經很難從中體會到那種風云變幻的狀態,《右軍四事帖》是趙孟頫保存品相最好的行草書紙本墨跡,剛好314字,一個圓周率的字數,片刻之間,穩定準確、使轉清晰、紙墨相發、一氣呵成,而點畫展現的動態的形體美、舞蹈美,正是“玩味”趙孟頫書寫狀態和書寫效果的最佳范本。
趙孟頫《赤壁賦》冊 首開
趙孟頫《閑居賦》卷 局部
我們最常看到的是趙孟頫大德時期的典型行書作品,如大德四年的《洛神賦》卷、大德五年的《赤壁賦》冊、大德六年的《吳興賦》《歸去來辭》(遼博本)等,一般都會有工整的楷書,偶爾夾雜幾個草書字,使得整幅作品有一種雍容華貴、不緊不慢的錯覺。大德末年的行書,受到死亡威脅,如《閑居賦》《秋聲賦》,大病初愈,余悸未消,顯示出率意放縱、不修邊幅的一面。
《右軍四事帖》在行書中夾雜了更多的草書,基本沒有一板一眼的楷書,應該按行草書歸類,在趙孟頫存世書法中是非常稀少的一種書體,是其楷書、行書典型風格高度成熟后的自然流露,在風格的不斷變化中,達成了精致與放縱、厚重與輕靈的平衡,“瀕死幸存”后重新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發展規律上看,《右軍四事帖》的書寫時間應該在告病閑居的至大(1308—1311)中后期,而“二損期”的“趙子昂氏”印也印證了這一判斷。
神物天佑,欣喜的是,這件作品受到歷代藏家的精心呵護,品相完美如新,除了卷末三印侵入書寫范圍以外,幾乎保持了最初的書寫狀態,甚至能夠感受到作者和藏家的呼吸。
毫不諱言地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第一次見到印本開始,《右軍四事帖》就一直是我最喜歡的一件趙孟頫書法,我在多個場合稱之為“趙家蘭亭”,也就是“天下第一趙書”的意思。
遺憾的是,這件私定的“第一”,幾十年來,未見高質量的單品復制和出版。欣聞今北京攬古堂獲得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授權,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發行,原寸彩色精印刊布藝林,以響讀者。“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特邀撰稿:趙華)
《中國書法名跡叢刊》系列是由攬古堂和西泠印社出版社聯袂打造的復制級精裝印本系列。此系列有如下亮點:
《中國書法名跡叢刊》編委會精選書法史上的赫赫名跡,既有法書墨跡、又有碑帖善本,涵蓋諸多書史名家名作,篆隸草真行諸體兼備,時間跨度自殷商至明清,力圖完整展現書法史的代表性全貌。
圖版質量是精印本的基礎。攬古堂向海內外博物館館方申請最新一手材料,超高清的圖版,保障了《中國書法名跡叢刊》系列的高水準印制,以最佳面貌呈現書林。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大家的視覺系統早已被網絡高清圖片“慣壞”,但僅僅是高清,已然不能滿足學書者、鑒賞者、收藏者和學術研究者的需要。攬古堂團隊以打造復制品的嚴謹態度,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將樸素的“自然”“還原”作為《中國書法名跡叢刊》系列的最高美學理想,以極為嚴苛的要求堅持原寸原色,力求還原文物高古氣息,將文物現時狀態留存呈現,既滿足不同讀者的學習、賞鑒、研究之用,同時為后世保存現時資料。
《中國書法名跡叢刊》系列的編輯體例,除解說文章外,另遵照復制品規格,記錄了作品的各項基本信息,包括作品的尺寸、材質、釋文、著錄、歷代鑒藏印記及遞藏流傳等等,為讀者展現更為專業的文物時空之旅。
精裝書并非都是讓人頭痛的“磚頭”。攬古堂崇尚簡約主義的輕量化精裝風格,《中國書法名跡叢刊》系列的函套裝幀設計沉穩低調而不失典雅,本帖封面則復刻了乾隆“三希”之寶的經典織錦紋樣,12種色彩經數次染色,精織細紡,裝得封面。凡手卷作品,均采用經折裝,可全部展開一窺全貌風神;碑帖冊頁則采用蝴蝶裝,原汁原味再現傳統書籍裝潢之美。
乾隆三希堂藏寶封面包首
《中國書法名跡叢刊》系列雖定位在“下真跡一等”的復制級別,但定價卻十分友好,僅需普通精裝本售價,即可入手如此佳印,性價比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