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
12月28日,以深圳畫院為學術支持,由深圳市寶安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市寶安區女畫家協會、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承辦,深圳市中國畫學會、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巖彩藝術學會協辦的《一沙一世界——巖彩繪畫解析》學術講座在深圳畫院學術報告廳舉辦,講座主講人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胡明哲教授。
胡明哲教授
胡明哲,中國藝術家,中國當代巖彩藝術領軍人,巖彩繪畫學科建設帶頭人。
深圳畫院院長徐章致辭
深圳市寶安區女畫家協會主席、深圳畫院創作部主任顏曉萍(右)主持學術講座
胡明哲教授將其最新出版的學術著作贈予深圳畫院
講座中,胡明哲教授開宗明義地指出:巖彩繪畫,不僅承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脈,而且鏈接著豐富的當代藝術語言方式,以多種可能的的藝術表現手法,傳達出當代社會的生存感悟。“巖彩” 可以作為繪畫顏料,但它絕不僅僅只是繪畫的顏料。胡明哲教授然后對巖彩的材料和材質作出清晰區別,從而理清巖彩繪畫的表現載體與其他畫種的區別,而且使“巖彩材質” 具有了“當代認知”。在巖彩藝術載體的基礎上,她引申出巖彩藝術的“材質語義”。正是這“材質語義”在巖彩藝術中的存在,繼而產生了“材質存在”和“材質審美”,這使傳統繪畫在創作觀念上作出了改變——進入到材質表意的當代創作方式。“材質表意”,不僅要求藝術家回歸到大自然采集“巖彩材質”,運用原生態的“巖彩材質”進行創作,而且使巖彩畫家自覺地追求圖形和色彩之外的審美新內容:以材質語言來理解、傳達、創作出新主題——這是對于“繪畫顏料“的一種“質性覺悟”。
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
在講解了巖彩藝術的材質、材質語義,以及其獨特的藝術語言之后,胡明哲教授從龜茲石窟壁畫、敦煌石窟壁畫、日本浮世繪,以及印度細密畫這四種繪畫藝術,分別就其創作技法、藝術表現、美學思想,來闡述、衍繹出中國傳統巖彩繪畫的特點,以明確當代巖彩畫家與一千年前的古代畫師所使用的,無論在創作材質,語言要素,和語法結構上,甚至在審美取向上,亦是一脈相承。因而,學習巖彩繪畫的正確方法,應當從古代壁畫摹寫開始。而正是基于對上述四個地區的藝術理念與技法創作的比對與研究,胡明哲教授得出了巖彩藝術獨特的東方繪畫語言特征:天然砂巖,有色土,礦物質,三位一體所構成的“底表關系”和“并置效果”,以及附著其上的千年時空所遺留的跡象。
胡明哲教授講座現場
胡明哲教授因巖彩這種展現獨特東方藝術魅力的繪畫語言,總結出中國巖彩繪畫的存在意義:巖彩繪畫根植于深厚的東方傳統文脈;也具備著當代時空中多向延展的可能。一方面是傳承: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的語言邏輯;一方面在生長:已經置身于全新而寬廣的闡釋空間。
日本繪畫
印度繪畫
講座介紹了以上海美術學院《巖彩繪畫工作室》主講教授為主的老一輩巖彩畫家經歷20年的磨難所形成的風格鮮明的精彩作品。也介紹了青年巖彩畫家生機盎然的創作案例,他們以當代藝術的創作方式所創作的形式新穎主題深刻的諸多作品。
胡明哲作品
陳文光作品
朱進作品
張新武作品
卓民作品
苗彤作品
陳靜作品
金璐作品
楊荷香作品
鮑營作品
陳煥雷作品
宋丹青作品
講座以巖彩藝術的創作為主題,從尊重傳統與開拓創新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條理清晰地講述了形式審美的畫面解構,色與線的相互關系,成像方式和審美價值,創作理念的拓展等巖彩藝術上的的關鍵問題;多維度、多角度地展現出巖彩藝術的特點,提供了嶄新的藝術創作思路。為大家打開了一扇走進巖彩的藝術世界,領略大自然中物質顆粒藝術魅力的大門。現場是座無虛席,聽眾認真聽講,講座后胡明哲教授回答現場聽眾提的問題,并將她帶來的20本著作贈送與現場的幸運聽眾,并逐一在書上簽名,最后合影留念。
現場聽眾提問
現場聽眾提問
胡明哲教授為觀眾簽名
主講人簡介及作品欣賞
胡明哲,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副主任。
胡明哲《讀之一》巖彩 145x155cm 1997年
胡明哲《讀之二》巖彩 198x133cm 1999年
胡明哲《雨》巖彩 194x133cm 1999年
胡明哲《尋夢》巖彩 145x112cm 1998年
胡明哲《漂浮之二 》巖彩 120x82cm 2005年
胡明哲《都市幻影-彼岸》巖彩 箔 300x380cm 2011年
胡明哲《都市幻影-高架》巖彩 320x400cm 2011年
胡明哲《都市幻影-紅塵》巖彩 320x400cm 2010年
胡明哲《都市掠影》巖彩 180x400cm 2011年
胡明哲《都市幻影-錯位》巖彩 箔 350x450cm 2011年
胡明哲《都市幻影-浮光》巖彩 箔 320x400cm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