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羅丹的雕刻作品 |
![]() |
1.羅丹的雕刻作品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4 《溫柔的手》 ![]() |
2.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4 《塌鼻的男人》-羅丹 ![]() |
3.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5 《手與人體》-羅丹 ![]() |
4.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5 《羅密歐與朱麗葉》-羅丹 ![]() |
5.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6 《永恒的春天》-羅丹 ![]() |
6.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7 羅丹雕塑《憤怒的手》 ![]() |
7.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7 《行走的人》-羅丹 ![]() |
8.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8 羅丹雕塑《魔鬼的手》 ![]() |
9.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19 羅丹雕塑《上帝的手》 ![]() |
10.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0 羅丹雕塑《伸出墳墓的手》 ![]() |
11.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0 羅丹浮雕《握》 ![]() |
12.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2 沉思 ![]() |
13.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4 跳舞的人 ![]() |
14.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26 思想者 ![]() |
15.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0 : ![]() |
16.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1 吻》[法]羅丹(1840-1917) 《吻》本來取材于但丁《神曲》里所提到的佛朗切絲卡和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蕩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在熱烈幽會中的情侶的接吻瞬間。 ![]() |
17.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3 <加萊義民>——,青銅,208.5×239×190.5厘米,法國雕塑家羅丹創作于1884-1886年,現存法國加萊市。 1884年,當羅丹正埋頭于《地獄之門》的創作時,加萊市當局邀請他制作一座忠魂碑。義民赴難這一事件,源出于法國的歷史年鑒:14世紀百年戰爭時期,英國軍隊即將攻陷法國的加萊市,加萊市被英軍圍困將近兩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經過雙方的談判,英王愛德華三世提出殘酷的條件:加萊市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并規定這六個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這是法國人民永難忘懷的歷史悲劇。加萊市本要求羅丹制作義民中的一個,但羅丹了解到歷史后,答應只收一個雕像的報酬而塑造六個雕像。 《加萊義民》分為兩組,前邊三個一組,后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邁著沉著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遲疑和恐懼,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由于他的堅強,鼓動著其余的人。最右邊站立的一個稍為年輕的人,皺起的雙眉和緊抿的嘴流露著悲憤,兩手緊握著城門鑰匙,他茫然望著前方,似乎感到命運的不公平,在心中無聲地抗議著。右邊第三個義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雙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驅散惡夢,但仍不能避開這個悲劇的命運。左邊第二個,內心表現出無比的憤怒,那舉手向天的手勢,不是祈禱,而是對上帝未能主持正義的譴責。他目光向下凝視,半開著的口似乎要說著什么。他身邊的一個義民,年紀較輕,他似乎被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所沖動,但由于想到轉瞬間將離開人世,不免引起生離死別的悲憤情感,他蹙起眉頭,攤開雙手,表示無可奈何的神態。在他們身后的一個義民,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雖然后面的三個義民沒有前面的那么堅定勇敢,但他們仍然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戲劇性地被排列在一塊象地面一般的低臺座上。這六個義民的造型各自獨立,然而其動勢又相互聯系著。組雕是一個整體,是一種充滿著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的整體。羅丹以徹底逼近真實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銳的心理刻畫和強烈的性格表現在震撼著人民的心。這件作品不論其結構,和就其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對英雄人文的闡述,都具有革新的意義,顯示了羅丹藝術的輝煌不凡。 ![]() |
18.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4 這是羅丹的不朽杰作。它是1880年羅丹應法國政府的委托,為即將建立的巴黎裝飾藝術館的兩扇大門而創作的一組規模宏大的裝飾性雕刻。·題材取自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羅丹為創作這一作品,化去了他后半生大部分的時間,直到他去世還未全部完成,前后歷時三十七年之久。他創作這一作品的時候,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日益暴露,羅丹出于對這種社會現實的獨特感受,把這組雕刻設計成能反映那種充滿愛情、痛苦和死亡的、使人震驚的形式。整個雕刻共塑造了186個人物。其中一些雕刻后來成為獨立的作品,如著名的《思想者》。這里所見的《地獄之門》,是羅丹逝世后十年,一位羅丹的崇拜者—— 美國人馬斯特包姆出資將羅丹的原稿鑄成青銅,留傳到今。 ![]() |
19.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38 達娜厄 ![]() |
20.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2 半人馬座 ![]() |
21.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6 亞當 (Adam) ![]() |
22.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7 夏娃 (Eve) ![]() |
23.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8 虹 (Iris) ![]() |
24.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49 丑之美 (Heaulmiere) “Heaulmiere”又名“丑之美”,是羅丹又一代表作。取材于詩人維庸的《美麗的老宮女》Bell Heaulmiere一詩“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謂‘丑’,在藝術中能變成非常美,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羅丹用雕刀體現了他的主張。這位形象丑陋、干癟如柴的老宮女是一件恒世的佳美之作。 它讓人們聯想起一位綺年玉貌、傾倒一世的宮女,到了色衰貌減,不堪回首的暮年…… 啊,殘酷的衰老, 你為何把我凋零得這般早? 教我怎不悲哀! 現在啊,教我怎能茍延殘喘! 想當年,唉,往日榮華, 看我輕盈玉體, 一變至此! 衰弱了,瘠瘦了,干枯了, 我真欲發狂: 何處去了,我的蛾眉蝤頸? 何處去了,我的紅顏金發? …… 現在是人世的美姿離我遠去, 手臂短了,手指僵了, 雙肩也鴕起, 乳房,唉,早已癟了, 腰肢,唉,棉般的腰肢, 只剩下一段腐折的枯根! ![]() |
25.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1 巴爾扎克 (Balzac) 羅丹創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雕像:巴爾扎克、雨果、蕭伯鈉、莫扎特等,有青銅、大理石、石膏質不等,其中最為著名并引起爭論的是大作家“巴爾扎克”像。 為了將這一偉人的精神充分表現出來,羅丹重讀了一遍巴爾扎克的主要著作,收集當世人對大作家音容笑貌的描述,研究了法蘭西劇院的巴爾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都蘭尼等地體現生活。在此基礎上,羅丹又以現實生活中的相似者為模特兒塑造了七個巴爾扎克裸體人物,又將巴爾扎克寫作時常穿的僧侶黑袍塑加在裸體上,就這樣花費了七年時間,最后完成了“巴爾扎克像”。在眾多可以選擇的方案中,他選取了代表巴爾扎克氣質的方案。 由此可見,羅丹的創作態度是何等的嚴肅。羅丹本人對自己的這件作品也十分滿意:“我的巴爾扎克像是一座石殿,這是真正的紀念碑……這是我一生的總結和巨大發現”。 然而,當這件雕像于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引起了一場是非大波。一邊是某些文人學士及部分觀眾的猛烈抨擊,一邊是羅丹藝術的擁護者的堅決反對。羅丹一氣之下將作品從沙龍帶回家中,放在自己花園里。 ![]() |
26.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2 腳手架下的三個影子 (The Three Shades on ascaffolding) ![]() |
27.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4 達娜哀 ![]() |
28.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7 葉里舍耶娃 ![]() |
29.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8 伸出墳墓的手 ![]() |
30.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0:59 手浮雕 ![]() |
31.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0 : ![]() |
32.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3 : ![]() |
33.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3 : ![]() |
34.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5 : ![]() |
35.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6 : ![]() |
36.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7 : ![]() |
37.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7 : ![]() |
38.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8 : ![]() |
39.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09 : ![]() |
40.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0 : ![]() |
41.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0 : ![]() |
42.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2 : ![]() |
43.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6 來個《沉思者》的局部 ![]() |
44.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18 羅丹,著名的法國雕刻家,近代歐洲雕塑巨匠,西方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他的藝術思想對西方美術有重大影響。他最大的貢獻在于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把人類生活中最深刻的愛與美展示給人們,被認為是雕刻史上繼美開朗哲羅以來最偉大的雕塑家。 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出生在巴黎平民家庭。自小學習藝術的道路并不是一楓風順的。他14歲時進入巴黎一所工藝美術的技工學校。后因生活所迫而中途轅學,他考過三次美術學院都末被錄取。此后,他又從事多種手藝:學習織花毯的工藝,給人家翻鑄模子,雕刻家具,精制首飾。這些活計不僅練就了他靈巧的手藝,也培養了他對勞動的感情,給以后的雕塑技藝打好了基礎。 羅丹像 攝于1880年 羅丹22歲時,精神上受了一次打擊,他心愛的姐姐瑪麗亞病夭。哀傷之下,遂產生出家思想,到巴黎郊區一所修道院出了家。那里的埃馬德神父看出羅丹不是當修士的材料,便給他以新的激勵。發現他的藝術才能后,還在修道院內給他安排了一間畫室,啟發他如何學好素描。不到半年,神父再次鼓勵他還俗,他終于投身于藝術的世界。為了表示對神父的感謝之恩,羅丹為這位神父作了一尊胸像。這一尊《露絲·貝莉》(也稱《少女》)雕像,是他年輕時愛情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在羅丹的全部藝術中具有代表性。 一天,羅丹正在為巴黎一家劇院,雕刻女像柱和門楣,偶爾見到 街上一個溫雅健美的年輕姑娘,出于藝術家的審美眼光,羅丹幾乎停下了手上的工作。姑娘身穿藍色衣服,頭戴無檐女帽,個子修長,兩頰紅潤。這是他所渴望的一個健美的女模特兒。于是他主動走上前去與她搭話,后來,他們經常見面。姑娘終于走進羅丹的工作室。這位姑娘叫貝莉,她不僅成了羅丹一生藝術中最理想的模特兒,而且成為他的終身伴侶。他們的愛情生活維持了50年之久,直到羅丹臨死的1917年,才正式與她舉行婚禮。 ![]() |
45.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1 《露絲·貝莉》,泥塑創作始于1864年,第二年即燒制成陶塑胸像。羅丹把露絲·貝莉少女時代的嬌美形象塑造得極富特色,結構流暢,塑痕起伏多變。腦后一綹長發舒展地垂在胸前,深陷的眼窩來表現一對水靈靈的眼睛,效果非常動人。《露絲·貝莉》是藝術家癡情時期創作的一件藝術品。盡管;這時他的藝術尚屬其青年階段,卻已顯出他對能雕塑語言的豐富知識。 1875年羅丹靠作金飾賺來的錢,如愿以償來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米開朗基羅的偉大雕塑給他以終身難忘的印象。他說“全虧米開朗哲羅給我的無限的力量,使我膽敢跨出那決定性的第一步,與陳舊的東西徹底決裂;是這巨人攙扶我逾越那險峻的路,依靠他的引路,我才能從藝術的這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羅丹回國后第二年,完成他成名作《青銅時代》。“青銅時代”是一個依據真實人物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以“青銅時代”為題,象征人類的啟蒙時代。他左手握拳,右手扶頭,面孔昂起作思索狀。右腿微微起步,他似乎還不敢邁步,只能輕輕地踮起腳,作出欲邁步的恣態。他的眼睛似乎帶著朦朧的睡意,然而,他的身體是伸展的,整個雕塑充滿了青春活力,意味著人類剛從蒙味、野蠻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逐漸具有清醒的意識,即將進入文明智慧時期。 這本是一個比古典主義更“古”的題材,羅丹卻擺脫了溺古不化的學院派刻板方法,以寫實主義手法塑造了一個真實而有血有肉的形象。由于這座激像與真人一樣大小,又十分逼真,引起對羅丹人體藝術的誤解,官方評審會斷認他是從尸首上模印下來的而拒絕展出,這使羅丹十分氣憤。雕刻家布歇等同仁理解羅丹創作的思想感情。聯合出面為羅丹申辭,要求官方重新對待羅丹的作—品,才使這尊劃時代的杰作得以在沙龍陳列。這場斗爭給羅丹帶來了更大的榮譽。法國主管當局不僅把這尊雕像收進盧森堡博物館,而且委托羅丹為未來的一座博物館完成一件雕塑,題目任他自選。羅丹選中了文藝復興時期大詩人但丁的長詩《神曲》中的“地獄篇”,塑造了著名的、規模浩繁的《地獄之門》群雕門飾。這件紀念碑式的藝術品,共塑造186個痛苦群體,其中有幾尊形象后來發展成獨立的雕像,如《思想者》、《三個幽靈》、《接吻》等。作品的中心主題是通過“地獄篇”中“從我這里走進苦惱之城,從我這里走進罪惡之淵,你們走進來的,把一切的希望拋在后面。”的含義,用多結構形式,和象征性構圖,及真實人物走型,綜合表達羅丹的哲學觀點,把近代文明罪惡都集中表現在“大門”之上,刻畫出為情欲、恐懼、痛苦、理想而爭斗、并折磨著自己的形象,貫穿著希望、幻滅、死亡和痛苦等種種感情。 最頂上的是《三個幽靈》,他們站著,頭部互相接近,三只手臂都指向下面的地獄,《思想者》的兩旁是一些輕罪人,漸下罪孽越來越大。下邊分兩扇門,一邊是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在走入地獄,一邊是想吃人肉的餓鬼,其余部分包括地獄各色各樣的惡人、奸賊、暴君、淫妓等等。 |
46.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3 《地獄之門》以變幻的新奇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著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這些悲慘離奇和扭作一團的形象是羅丹所注目的那個時代灰暗層面的抽象寫照。羅丹自已說:“當我沒有強烈的感情時,是不會動手塑造的。”他雖然按照但丁的詩篇,但所有被他捏成的形象都具有能夠識別的現實典型意義,羅丹通過地獄之門“揭示了法國現實生活的悲劇,正如米開朗基羅以”最后的審判“來對現實生活作出最后判決一樣。《地獄之門》是羅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為非凡的事業。歷時37年,至死沒有完成。其規模之大,難度之深,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過數百年前的藝術家。 羅丹在這件宏偉的作品上不斷工作達37年之久。為完成此作,他畫了無數草圖,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這座《地獄之門》上的雕像。《地獄之門》體積為635×400×85厘米,原計劃它應安裝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入口處,后因政府戰后財政緊縮,也沒催他作完,直至他死后,也無法把原作翻鑄成銅像。現存的《地獄之門》翻制品是由日本的羅丹藝術鑒賞家出資鑄成的。 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后來成了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后來獨立出來,被放大三倍,約有2米高。最初他曾名它為《詩人》,意在象征但丁對于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但是羅丹沒有受到真實性的局限,他完全按照自已的理想,把這位詩人,塑造成一個強壯有力的男子,他屈身低頭沉思,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勢以及繃緊的肌肉,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矛盾的心情。他注視著下面地獄所演的悲劇,對人間痛苦的原因進行思考。他同情、憐愛人類,但又無法對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判。羅丹說它是“最痛苦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審判者”。羅丹對于人體的特殊處理是以思想感情為基礎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思想者并不是但丁,而是羅丹自己。 如果說《地獄之門》是羅丹藝術總匯,為羅丹自己創造的一個“世界”,那么《思想者》將統帥全局,成為這個“萬惡的世界”的目擊者和痛苦思想者,不論它是象征著但丁也好,是隱寓著他本人的世界觀也好,這尊雕像已成了羅丹的復雜思想的化身。當思想界充滿對現實的苦悶和對理想探索時,它成為一種鼓舞理性思考和人類進步的象征。1917年,巴黎人民在為羅丹舉行葬禮時,把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靈柩安厝處的“偉人祠”前,充分表達對這位藝術家不朽的藝術業績的崇敬。 1886年,羅丹的又一件輝煌的英雄紀念碑組雕《加萊義民》。這座群像組雕標志著他的現實主義藝術的杰出成就。1884年,羅丹正埋頭于《地獄之門》的創作時,接到加萊城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上說該城正籌劃建立一座忠魂碑,擬請他制作雕像。羅丹異常興奮地接受了加萊市這一委托。 本來加萊市政當局只要求羅丹制作義民之中一個叫歐斯達治·德·圣、彼爾的烈士像。羅丹研究了歷史,發現了當時為拯救全城生命而被處絞刑的義民,除歐斯達治外還有五人,于是他決定塑造一組六個義民在交出城門鑰匙走向斷頭臺時的情景。經與市政當局再三協商,羅丹接受了只收一個像的報酬但塑造六個像的協議。義民赴難這個事件,源出于法國的歷史年鑒:14世紀百年戰爭中,英王愛德華三世圍攻加萊市,加萊城被英軍圍困近兩年,人們因饑餓而發生恐慌,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后經過談判,雙方媾和,英方提出媾和的條件是,加萊城內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并規定這六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里。消息傳出后,全城一片震驚。只有歐斯達治和另外五個義士挺身而出,以一己的犧牲,挽救全城。這是表現崇高自我犧牲精神的悲壯故事。 羅丹選擇這一題材再一次表明藝術家的正義感。而羅丹在藝術上不朽之處,是注意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表現,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六個市民離城赴難的那一時刻。 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組雕上六尊雕像,前邊三個一組,后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都站立著。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左邊站立的一個緊閉雙唇,兩手緊握城門鑰匙,顯得情緒激動,他視死如歸,步子走得十分堅定。右邊的一個身體轉向右側,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對旁邊的人說著什么。后邊一個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另一個年紀較輕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間流露出對死亡的恐怖。最后一個人最年輕,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不安。但他們都受到歐斯達治的鼓舞,緊緊站在一起。群像被排列在一塊象地面一般的低臺座上。 《加萊義民》復活了那一場慷慨悲壯的歷史,歌頌偉大崇高的理性精神。當時,市政當局看了《加萊義民》的草稿,認為感情過于悲痛,希望羅丹修改。但羅丹不滿足于通常作英雄紀念碑的慣例,他力圖再現當年事件的真相,因此沒有作大的修改。后來由于資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后的1895年,這座組雕才在加萊市的里席爾廣場上正式揭幕。這件作品不論就其結構,或就其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對英維人物的闡述,都具有革新的意義,顯示羅丹藝術的光輝。 |
47.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5 《地獄之門》以變幻的新奇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著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這些悲慘離奇和扭作一團的形象是羅丹所注目的那個時代灰暗層面的抽象寫照。羅丹自已說:“當我沒有強烈的感情時,是不會動手塑造的。”他雖然按照但丁的詩篇,但所有被他捏成的形象都具有能夠識別的現實典型意義,羅丹通過地獄之門“揭示了法國現實生活的悲劇,正如米開朗基羅以”最后的審判“來對現實生活作出最后判決一樣。《地獄之門》是羅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為非凡的事業。歷時37年,至死沒有完成。其規模之大,難度之深,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過數百年前的藝術家。 羅丹在這件宏偉的作品上不斷工作達37年之久。為完成此作,他畫了無數草圖,直到他去世前一年,還在修改這座《地獄之門》上的雕像。《地獄之門》體積為635×400×85厘米,原計劃它應安裝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入口處,后因政府戰后財政緊縮,也沒催他作完,直至他死后,也無法把原作翻鑄成銅像。現存的《地獄之門》翻制品是由日本的羅丹藝術鑒賞家出資鑄成的。 羅丹在設計《地獄之門》銅飾浮雕的總體構圖時,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了這一尊后來成了他個人藝術的里程碑的圓雕《思想者》,它是被預定放在《地獄之門》的門頂上的。后來獨立出來,被放大三倍,約有2米高。最初他曾名它為《詩人》,意在象征但丁對于地獄中種種罪惡幽靈的思考。但是羅丹沒有受到真實性的局限,他完全按照自已的理想,把這位詩人,塑造成一個強壯有力的男子,他屈身低頭沉思,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頭觸及嘴唇的姿勢以及繃緊的肌肉,表現出一種極度痛苦矛盾的心情。他注視著下面地獄所演的悲劇,對人間痛苦的原因進行思考。他同情、憐愛人類,但又無法對那些罪犯下最后的裁判。羅丹說它是“最痛苦的罪人和最不幸的審判者”。羅丹對于人體的特殊處理是以思想感情為基礎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思想者并不是但丁,而是羅丹自己。 如果說《地獄之門》是羅丹藝術總匯,為羅丹自己創造的一個“世界”,那么《思想者》將統帥全局,成為這個“萬惡的世界”的目擊者和痛苦思想者,不論它是象征著但丁也好,是隱寓著他本人的世界觀也好,這尊雕像已成了羅丹的復雜思想的化身。當思想界充滿對現實的苦悶和對理想探索時,它成為一種鼓舞理性思考和人類進步的象征。1917年,巴黎人民在為羅丹舉行葬禮時,把這尊《思想者》安置在他的靈柩安厝處的“偉人祠”前,充分表達對這位藝術家不朽的藝術業績的崇敬。 1886年,羅丹的又一件輝煌的英雄紀念碑組雕《加萊義民》。這座群像組雕標志著他的現實主義藝術的杰出成就。1884年,羅丹正埋頭于《地獄之門》的創作時,接到加萊城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上說該城正籌劃建立一座忠魂碑,擬請他制作雕像。羅丹異常興奮地接受了加萊市這一委托。 本來加萊市政當局只要求羅丹制作義民之中一個叫歐斯達治·德·圣、彼爾的烈士像。羅丹研究了歷史,發現了當時為拯救全城生命而被處絞刑的義民,除歐斯達治外還有五人,于是他決定塑造一組六個義民在交出城門鑰匙走向斷頭臺時的情景。經與市政當局再三協商,羅丹接受了只收一個像的報酬但塑造六個像的協議。義民赴難這個事件,源出于法國的歷史年鑒:14世紀百年戰爭中,英王愛德華三世圍攻加萊市,加萊城被英軍圍困近兩年,人們因饑餓而發生恐慌,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后經過談判,雙方媾和,英方提出媾和的條件是,加萊城內必須選出六個高貴的市民任他們處死,并規定這六人出城時要光頭,赤足,鎖頸,把城門鑰匙拿在手里。消息傳出后,全城一片震驚。只有歐斯達治和另外五個義士挺身而出,以一己的犧牲,挽救全城。這是表現崇高自我犧牲精神的悲壯故事。 羅丹選擇這一題材再一次表明藝術家的正義感。而羅丹在藝術上不朽之處,是注意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表現,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六個市民離城赴難的那一時刻。 加萊義民 《加萊義民》組雕上六尊雕像,前邊三個一組,后邊三個一組,他們身材相似,都站立著。中間一個頭發稍長,眼睛向下凝視的,是最年長,最有聲望的歐斯達治,他那剛毅的神情,顯示了他內心的強烈悲憤與犧牲的決心。左邊站立的一個緊閉雙唇,兩手緊握城門鑰匙,顯得情緒激動,他視死如歸,步子走得十分堅定。右邊的一個身體轉向右側,略微抬起右手,似乎在對旁邊的人說著什么。后邊一個兩手抱頭,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另一個年紀較輕的,用手遮住眼睛,眉宇間流露出對死亡的恐怖。最后一個人最年輕,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不安。但他們都受到歐斯達治的鼓舞,緊緊站在一起。群像被排列在一塊象地面一般的低臺座上。 《加萊義民》復活了那一場慷慨悲壯的歷史,歌頌偉大崇高的理性精神。當時,市政當局看了《加萊義民》的草稿,認為感情過于悲痛,希望羅丹修改。但羅丹不滿足于通常作英雄紀念碑的慣例,他力圖再現當年事件的真相,因此沒有作大的修改。后來由于資金不足,一再拖延,直到十年后的1895年,這座組雕才在加萊市的里席爾廣場上正式揭幕。這件作品不論就其結構,或就其對紀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對英維人物的闡述,都具有革新的意義,顯示羅丹藝術的光輝。 |
48.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6 羅丹的思想與作品是極其一致的,充滿了憂郁、苦悶、傷感,及對命運的掙扎。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負重、現實生活的內涵寫照,他的藝術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義的表露,是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自然爆發。這正是能夠啟發觀眾、打動人心的魅力所在。 《手》 羅丹與印象派畫家莫奈出生的時間只相差兩天,兩人的關系也非常密切,他們還一起舉辦過展覽。莫奈功成名就之后,在巴黎郊區的吉維尼蓋了一個園林式別墅,天天在花園的涼亭里畫池塘里的睡蓮,一派與世無爭的樣子。羅丹常去吉維尼花園看望莫奈,似乎對莫奈這種表面上養尊處優,實質上是對純藝術的不倦追求有些不滿, 很多人喜歡把羅丹稱為印象派雕塑家,因為他正逢印象派的時代,實際上羅丹與印象派是大不相同的。印象派畫家只關心純粹的藝術語言,馬奈就明確表達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而讀羅丹的傳記就會看到他在藝術上的反叛與愛欲的沖動交織在一起。在羅丹看來,愛是一片朦朧,意識到了愛的存在,也就體驗到了欲望的折磨。人們很熟悉羅丹與卡米爾·克洛黛的故事,這實際上反映了羅丹在私生活上與既定社會規范的對立,在羅丹的藝術生活中,潛意識中的愛欲總是為他在藝術創造中的主題作了隱晦的詮注。 羅丹有一個美麗的學生與助手卡米爾·克洛黛。她從19歲就進入羅丹的工作室,長達15年之久,成了他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但他們之間的愛情與煩惱也深深地折磨著藝術家與克洛黛本人。她34歲時才離開羅·丹的工作室。克洛黛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女雕刻家。羅丹與她相愛期間,創作了以“永恒”為主題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尤其是令人心醉神迷的《吻》、《永恒的青春》和《思》。通過有形的人體雕像,把人間轉瞬即逝的情感之火,物化為一種凝固的崇拜物,喚起觀眾內心對愛的一種刻骨銘心的體驗。在《吻》中那情感的投入,《永恒的青春》中愛的舒展,以及在《思》中那使人遐想無邊的苦戀。 對于羅丹所創作的有關男女情愛的作品,過去人們有更多的誤會。羅丹自己也認為人們存在著“人性”與“獸性”的矛盾,因而構成了人間種種悲喜劇,有的人甚至不能自拔于“情欲”,他把這一些也歸之于罪惡與痛苦的根源。盡管有人責備他的這件作品是替“色情”或“不道德行為”張目。其實羅丹意在傳達一種帶有悲憫的人性的展示,揭示人生除了被利祿所惑之外,生活中伴隨著的情欲會給人們帶來幸福或不幸,誰也無法避免。 羅丹試圖從大理石中表達人類最真摯的情愛的形象,毫無猥瑣與卑下的情調。這一類創作只有對生活進行深刻洞察的藝術家才敢于完美地去表現。在這一點上,羅丹是充滿信心的,他曾公開表示:“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冒著危險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見,而表現他自己所想到的東西。”。 《吻》本來取材于但丁《神曲》里所提到的弗朗切斯卡和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羅丹取用這一題材以更加坦蕩的形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世俗誹謗,在熱烈幽會中的情侶的親呢接吻瞬間,雙方都達到忘我境界。這是人類普遍愛情主題,容易引起情感上共鳴,而通過羅丹塑造,又升華豐富了人類這種情感。如果說古希臘雕刻是單純靜穆,印象派大師是光與影的交響;那么羅丹雕塑則是靈與肉的跳動,羅丹說過:“當一位優秀的雕塑家塑造人體時,他表現的不僅是肌肉,而且是使肌肉運動的生命。” 《吻》 《吻》前后作了四年光景,羅丹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這個題材上,在不同的石料上進行思考。雕像中的女裸體身軀,顯然是以克洛黛為模特兒的。《吻》作于1886年,坐像高190厘米。 |
49.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7 羅丹的一位好友回憶道:羅丹“常常一個人孤獨地迷戀著一塊大理石,對著它細細揣摩,盤算,靜靜地度過幾個小時,直到在石料中幻視到美好形 象時才動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這種創作靈感的火花中閃現的藝術構思。這件作品別出心裁,在正方形基座上烘托著一個沉入遐思中的少女頭像。她那恬靜、執著的神情,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的確令觀賞者從這塊石頭中幻化出無數美好的想象來。仿佛這些人物的內在精神被千年積淀的石質緊緊包裹著,給人以難以捉摸的誘惑力。《沉思》只鑿出了一個頭部,沒有鑿出頸部,雙肩和軀體,保留了下面一方塊未經多少加工的粗糙石頭,令人感到迷惑。它決不是一件末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這樣作的。據羅丹解釋:他想集中在“沉思”這一主題上,因而除了臉部神情之外,要拋棄一切無關的局部。他認為,在一些和主題無關的細部上加工雕琢,只會損害對主題的闡述。藝術靈感頓促他雕鑿到此部位而停刀,這就是羅丹在雕塑語言上的獨特創造。 這尊《沉思》作于1886年,尺寸較小,75×55×52厘米。 沉思 裸體藝術是西方時尚,羅丹非常熟諳這些“裸體的語言”,他的至理名言是:“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他認為“美,就是性格和表現,而且自然中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人體更有性格。”因此,在羅丹的雕塑中,自然而然地人體占有極重要的位置。《思想者》、《三個幽靈》、《吻》和《永恒的偶像》等等,都是用這種“語言”來露達人類的感情的。大理石《達尼娜》雕塑是羅丹中年時期的作品。那匍匐稍帶扭曲的少女身軀,節律勻稱,光潔細膩,線條流動,與粗獷的底座的形成鮮明對比,產生堅軟相間的美感。 與美相反的是丑,《丑之美》,是羅丹又一代表作。《丑之美》,叉名《歐米哀爾》,青銅,創作于1885年。 《歐米哀爾》這座雕塑是羅丹根據法國詩人維龍的《美麗的歐米哀爾》一詩所創作的。歐米哀爾曾是個年輕美貌的妓女,在情場上風流一時,而今風光不再,不堪回首。這個比木乃伊還要皺老的老妓,正在悲嘆她的丑陋。她彎著腰無力地低垂著頭,絕望地看著自己那干癟如柴的胸部,一道道布滿皺紋僵硬的肚皮,四肢筋節猶如枯干葡萄藤。當一些婦女在展廳里看到這座雕像時,都驚叫到:哎呀,太丑了! 平常的人總以為凡是現實中認為丑的,就不是藝術的材料。但羅丹認為“在自然中一般人 認為是丑陋的,在藝術上可以是非常美的,只要它充分表現自身的性格和思想,這種丑要比粉飾的美要好得多。《歐米哀爾》是"化丑為美 "的上乘佳作。 羅丹一生中凡是杰出的作品,在那個時代總要引起激烈的爭論。尤其是他晚年創作的幾件作品。 羅丹創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雕像:如巴爾扎克、雨果、蕭伯鈉、莫扎特等,其中最為著名并引起極大爭論的是晚期作品“巴爾扎克像”。此尊塑像是羅丹接受作家左拉的委托,為當時作家協會所作的。羅丹保證18個月完成任務,并預支了10000法郎的稿費。可是羅丹用了六年時間才完成。 羅丹的創作態度是非常嚴肅的,為了將這一偉人的精神充分表現出來,羅丹重讀了一遍巴爾扎克的主要著作,尋找并研究有關文獻資料。研究了法蘭西劇院的巴爾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都蘭尼等地體現生活。當時法國已對中國的造型藝術產生興趣,東方美術中的達摩祖師、鐘馗以及佛雕像中的架裟僧披等,都給羅丹以新的啟示。在此基礎上,羅丹又以現實生活中的相似者為模特兒塑造了七個巴爾扎克裸體人物,最后選擇了巴爾扎克習慣于穿著睡衣工作,在深夜寫作時沉醉在創作激情的情景與神態,巴爾扎克身披寬大的睡袍,身軀微微后傾,整件作品,沒有細節,沒有身段,沒有四肢,只有略微有點夸張的形象,在蓬松的頭發下面,是充滿著的人類智慧和創作的高昂頭顱。 |
50.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追夢人 Posted on: 2004-11-06 01:28 喜歡!!!! |
51.Re:羅丹的雕刻作品 [Re: 吉人畫圖匠] | Copy to clipboard |
Posted by: 吉人畫圖匠 Posted on: 2004-11-06 01:29 <巴爾扎克像》,形神俱備,是一個全新的人體雕塑理念,當作品于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說它是“印象主義”,是怪異的、病態的表現,脫離現實的人體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里裝著的癩蛤蟆”。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并發表了宣言。最后,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么后代就會把我的《巴爾扎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么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于不敗之地。”1939年,這座雕像終于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周年。 羅丹認為《巴爾扎克紀念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紀念碑作品之一。羅丹說:“它是我一生中創作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斗的成果,我的美學原理的集中體現。”事實上,現今廣大美術欣賞者也是這樣看待的。具有劃時代成就的藝術大師,往往難于得到同時代人的承認,直到他預示的思想和方法為社會所接受時,人們才認識他是一位先軀,然而他已經不在人世了。 巴黎羅丹博物館 歐美國家的個人博物館為數不少,但是能在生前享受這種榮譽的實在寥寥。而羅丹還在世,他的博物館就巳建立起來了。可是,這里面包含著他多少苦心。羅丹博物館,坐落在巴黎市區的瓦雷納大街,一座老式的兩層小樓,樓前擁有草坪,樓后帶有花園。早年這是一座修女院,后來成為比隆么寓,1880年,羅丹租用了樓下的幾間房間作為工作室。晚年羅丹感到已臨垂暮,急于把自己的作品捐贈給法蘭西共和國,請求政府將比隆公寓就地辟為羅丹博物館,誰知事情一拖就是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就更無人過問了。1916年9月13日,76歲高齡羅丹重病昏迷而復醒之后,法國美術部派人到床前,與他簽訂協議,接受羅丹的捐贈。羅丹捐獻青銅、大理石作品各56件,石膏作品193件,泥塑100件,草稿和素描2,000多件,另有他收藏的古希臘作品和德加等人作品多幅,改建比隆公寓為羅丹博物館。到翌年十一月,時值笫一次世界大戰,環境惡劣,他在饑寒之中與世長辭,結束他輝煌的藝術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