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古人還吃食品添加劑?
說到古人吃的食物,我們想到的都是“純天然”、“無添加”,照著《黃帝內經》那樣的經典吃,一個個仙風道骨、身輕體健,哪像現代人吃的全是污染,一嘴化學品啊?
而說到食品添加劑,是不是想到了“萬惡的工業產生的魔鬼”,或者“西方列強發明了害人的”,總之聽起來像是最近幾十年才有的東西。
食品添加劑和古人?怎么會扯上關系呢?
其實……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歷史,超過一萬年!
今天,食妹就聊聊咱們的祖先與食品添加劑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不開玩笑,作為China(吃哪)國的人民,我們的老祖先在吃這件事上從來都走在世界前列啊!
最早的食品添加劑--鹽
別不信,真的是添加劑……
還在黃帝與炎帝的時代,中國人就發現了人類最早的食品添加劑--鹽。
你是不是要問,鹽也是食品添加劑?你不是唬我吧。
并不是哦!先來說說,食品添加劑是什么?就是加到食品中,用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或其他品質,以及起到防腐等功效的東西。但凡是為此加進去的,從廣面兒上說都是食品添加劑。
實際上,鹽加到食物里,不僅能改善食品的口味(最基本的咸味),改善食品的口感(比如讓面筋更勁道,讓腐乳成型等),還能起到防腐的效果(比如臘肉、咸魚)。完全符合食品添加劑的設定啊。
盡管現在鹽已經應用的十分廣泛,不被當做食品添加劑管理了。但在遠古時代,人們主要吃采集和打獵來的天然食物,鹽分攝入十分有限,食物也不好保存,因此鹽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添加劑。
有了鹽,就可以做鹵制品了。(《說文》: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
如果你覺得鹽聽著還是不像食品添加劑,那么祭出它的化學名--氯化鈉,是不是就有感覺一點了!
發現神奇的鹽之后,我們的老祖宗又繼續開發了什么新食品添加劑呢?
大汶口時期的美酒爽口
因為放了點「酶制劑」……
大汶口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們已經會用一種叫“轉化酶”的東西釀酒了。
這個叫“轉化酶”的東西又叫蔗糖酶,它能把蔗糖分解成糖漿,加速了酒釀的過程。
今天,我們仍然在使用轉化酶來讓食物更好吃。因為轉化酶能把蔗糖變成好溶解又沒有顆粒感的糖漿,在生產冰淇淋、巧克力、蜜餞、各種糖果、果醬等的過程中都很好用。
周朝的肉桂香氣誘人
是加了點「香精」……
中華美食要色、香、味俱全,并不是說說而已。早在周朝,祖先們就懂這個道理了。
面對美食,最先被吸引的不是舌頭而是鼻子啊,食物不香怎么可以呢?周朝的祖先們于是特意把肉桂加到食物里面來增加香氣。其實這跟現代加香精是一個道理,只不過現在的香精是進一步把香味物質提純了而已。
漢代豆腐白嫩細膩
沒有「凝固劑」就只是豆漿……
我們都知道豆腐早在漢代就有,是漢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食品。那么從豆漿到豆腐要怎么凝固起來呢?古人發現了有效的凝固劑--鹽鹵。
鹽鹵讓豆漿里的蛋白質凝結成凝膠,也就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這個方法到現在還在用。
南宋炸油條金黃酥脆
是有「膨松劑」秘方……
南宋人炸油條有絕技,炸出來的油條真的是又酥脆又筋道,金燦燦又蓬松松,看著就流口水……
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人們發現了一種絕佳的食品添加劑秘方-- “一礬二堿三鹽”。這里面的礬,就是明礬。它能使油條更膨松,再配合食用堿和鹽,炸出來的油條便酥脆又筋道。
不過呢,這一條現在已經不用了。那是因為明礬里面含有鋁,而鋁吃多了對健康傷害很大。因此,明礬添加進面制品中的做法被禁止了。
這也說明,古人雖然勤勞智慧,但偶爾還是有些小錯誤。這不能怪他們,而是當時的科技水平不足以發現。但現代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效仿古人吃法就認為是健康的,才真是要不得的。
宋朝的臘肉好吃又安全
是有「神秘物質」幫忙……
亞硝酸鹽,都聽過吧?早在宋朝,我們的祖先就把亞硝酸鹽用于臘肉生產。添加亞硝酸鹽的肉制品不僅顏色粉嫩誘人,而且安全性提高了一大截。
肉制品中容易滋長一種叫“肉毒梭菌”的毒菌,它分泌出的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劇毒物!即使在現今,肉毒梭菌毒素中毒患者一旦送醫不及時也可能不幸死亡,在古代的醫學條件下,中毒后果可想而知……
而添加了亞硝酸鹽的肉制品,就不會滋長這種菌了。因此對古人來說,亞硝酸鹽可是十足的好東西!
這種用亞硝酸鹽給肉制品防腐和著色的技術在13世紀傳進了歐洲,在那里大受歡迎,被廣泛應用。歐洲人能安全吃火腿多年,是不是也得感謝下我們?
唐朝消暑的碧玉涼面
是用什么染的?
在唐代,炎炎夏日里,家家戶戶都很喜歡吃一種叫“槐葉冷淘”的涼面。這種面的面條是碧綠色的,看著就消暑,讓人胃口大增。但是,面條怎么會是綠的呢?其實,就是用了食用色素啊!
這種色素的制造方法是--把槐葉用水煮軟爛,然后再搗成汁,和面的時候加在面條里。后來,北魏時代的大農業科學家賈思勰也在自己的書《齊民要術》中寫到了食用色素的制造方法……
古代食品添加劑使用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它們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今天,我們能吃到那么多漂亮、美味、方便、耐儲存還便宜的美食,也要感謝食品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