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產生最初是因為防暑御寒的需要,如《后漢書.輿服志》記載:上古衣毛冒皮,后代圣人見鳥獸冠角,乃作冠冕冒。這也就是現在的“帽”。人們把樹葉頂在頭上以避免日曬雨淋,或將皮毛包在頭上以防風驅寒,就是最早的帽子。現在各種取自自然界的帽子仍在邊遠地區流傳著。如鄂倫春獵人戴狍頭帽,是用整個的狍子頭皮做成的,這帶著頭蓋骨和角,打獵時能起到偽裝作用。后來圣人看到鳥獸都有冠和角,而人沒有,于是就發明了冠飾。
我們經常可以可以從古裝影視劇中看到,古代男子與婦女一樣,也梳發髻,頭上總是戴著各式冠或幘,顯得瀟灑飄逸。這種裝束由于清代剃發制度而消失了,只留給我們對遠古的想象。
在頭頂的發髻上,用笄(簪)措插過頭發與冠冕,把它們固定在一起。為了防止冠冕掉下去,在冠圈兩旁有絲繩,叫纓,可以在下巴下面打結。起初,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樣式也沒有什么具體的規定。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如,皇帝戴冕冠,諸王戴遠游冠,近臣戴高山冠,文儒戴進賢冠,武將戴武冠,執法者戴冠,等等。
古時候,戴冠是上層男子的特權;下層男子是不能戴的,只能戴巾或幘。幘是一塊小頭巾,作用是蓋住發髻,可以一直蓋到前額。幘可以和冠一起戴,也可以單獨戴。
巾最初為平民所戴的一種頭帕,根據材料和佩戴方式的不同又稱綃頭、絡頭、帕頭、陌頭等各種名稱;后來變為一種經過制作的帽子,并且打破了土庶的界線,即使款式相同,但從質料上也可分出高下。如:“漢未王公…以謙巾為雅…雖為將帥,皆著縑巾”。謙巾是由細絹制成,王公貴族多采用。“巾以葛為之…居土野人,皆服巾焉”。葛巾則是由蔓草基纖維制布而成,為平民百姓所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戴巾風氣十分流行,成為肘尚的標志。如諸葛亮的“羽扇綸巾”是三國時名土的裝束,顯出一種從容儒雅的風度。
唐代的幞頭也是巾的一種,原為庶民所戴,后來入上層社會并創造了多種形式,如文官戴展腳幞頭,武官戴交腳幞頭。因為幞頭經常是用青黑色的紗做成,所以也叫“烏紗帽”。隋唐的幞頭一般都用黑色紗羅制成。而宋代的幞頭劉了不限于黑色,在隆重場合也可戴顏色鮮艷的幞頭,有的還在幞頭上插以金銀、羅絹等制成的花朵;現在我們在戲劇服裝中還可以見到這種裝束。
明代巾帽式樣繁多,士大夫所戴的有漢巾、晉巾、諸葛巾、純陽巾、東坡巾、陽明巾、九華巾、逍遙巾等多種,甚至還有用馬尾織成的巾。不過,明代民間使用最為廣泛的是網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統帽。
網巾是一種系束發髻的網罩。為了不使發髻散垂,明代男子特制網巾包裹發髻。網巾通常是以黑色的絲繩、馬尾或棕絲編織而成,也有用絹布做成的。平常家居可以露在外面,外出時卻必順戴上帽子,否則會被認為失禮。網巾的造型如同漁網,網口用布帛作邊,俗謂“邊子”。邊子旁綴有金屬制成的小圈,圈內穿有繩帶,繩帶收緊,即即可籠住頭發。在網巾的上口,也開有圓孔,并綴以繩帶,使用時將發髻穿過圓孔,用繩帶系緊,名為“一統山河”。明未天啟年間,形制變為“懶收網”,就是只束下口而省去上口繩帶。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紗羅制成,可以折疊,呈倒梯形造型,展開時四角皆方,也稱“方巾”,或稱“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初興時,高矮大小適中,其后總在變化,到明未則變得十分高大,故民間常用“頭頂一個書櫥”來形容。
六合統一帽,也稱“六合巾”、“小帽”、“圓帽”,是以羅緞,馬尾或人發做的,裁為六瓣,縫合一體,下綴一道帽檐,以“六合一統”為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歸一。因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征意義,故也是由政府規定令全國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于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時也常戴。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瓜棱形圓頂,下有帽檐,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檐用錦,頂后垂有紅縵。清中期還在帽上用捻金線施繡,加綴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變化,帽頂尖的叫做“盔襯”,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淺而缺的叫做“兔窩”,胎軟而能折疊的名“軍機六折”。到清末,帽頂結子收小如豆大,結色用藍,帽檐作多層重疊,有的重疊至七八層之多。
歷史上,女子有一種帽子也值得一提,就是冪籬。中國婦女“蔽面”的風俗由來已久,冪籬是為婦女出行時遮蔽臉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抖Y紀.內則》紀:“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漢代女子有頭戴“面衣”(或稱“面帽”)的習俗。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冪籬,是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襪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黑紗全幅綴于帽檐上使之下垂,黑紗稱為“帽裙”;冪籬的帽裙長可障身。后來,帽裙縮短至頸部,稱為“帷帽”。帷帽四緣改為垂掛一圈網子,可以不妨礙視線??季恳恍┑倪€在網簾上加飾珠翠,就顯得十分華麗了?,F在我們經??梢钥吹接写咕W的西式女帽,戴上使人平添一種高貴氣質,其實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己經打扮得這么時髦了。
您一定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