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該方出自《傷寒論》,主治心陰心陽兩虛所致的“脈結代,心動悸”。臨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心房顫動,傳導阻滯等引起的“脈結代,心動悸”證有較好療效,蔣氏草廬醫館常用之治療心肌炎、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導致的心律不齊,心悸氣短等癥。近年看見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運用炙甘草湯對腫瘤患者放化療或術后的調理取得較好的療效,倍感震驚!為我們運用經方治病廣開思路。臨床驗證,誠不我欺!緩解放化療患者的副作用和增強體質效果相當好,為留人治病提供了寶貴時間。跟年輕同道探討該方臨床應用時,亦聞及反映本方運用效果不好者。綜合分析起來,認為在運用該方時,除辨證要準確外,方劑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確與否,對于保證療效關系甚大。
1、尊重原方,處方劑量要大
由于某些原因,現代教科書、藥典等醫籍,中藥的量很小。處方藥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藥物用量大小不同,臨床收效亦不同。炙甘草湯亦然。
現在臨床使用炙甘草湯的劑量和方劑學介紹的用量多為: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參(或黨參)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膠10克,麥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棗10枚。這些用量多偏小,臨床往往難以奏效,或奏效緩慢難現。究竟用多大劑量合適,蔣氏草廬醫館認為必須遵照《傷寒論》的用量使用。
《傷寒論》的原劑量是炙甘草四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生地一斤,桂枝三兩,麥冬半斤,阿膠二兩,麻仁半升,大棗30枚。合現在的劑量應是多少呢?現代多數經方學者認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8克,一升折今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者認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3.92克,一升折今為198毫克;上海中醫藥大學柯雪帆等對前述幾種折合法進行討論分析后,根據對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權”和現藏南京博物館東漢“永平大司農銅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證,得出《傷寒論》中漢代的一兩折今為15.625克,一升折今為200毫升。這些折合法誰是誰非,暫未定論,以蔣氏草廬醫館臨床運用炙甘草湯,處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的藥物用量,與自己處方用量相近的情況來看,認為目前運用《傷寒論》中的方劑用量應以柯雪帆的折合法為妥。
蔣氏草廬醫館用炙甘草湯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黨參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膠30克,麥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棗30枚。柯雪帆折合算法炙甘草湯的用量應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參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膠31克,麥冬125克,火麻仁60克,大棗30枚。二者用量比較接近。
2、注意甘潤須與辛燥并用
仲景方劑的特點是配伍精專,每一味藥物都有其用場,隨便更易都會影響療效。炙甘草湯中以炙甘草為主藥,用以養脾胃補中氣,益氣血生化之源;以人參、生地、阿膠、麥冬、火麻仁滋陰補血;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陽;清酒通絡利脈。藥物是甘潤、辛燥并用,使滋陰而不致膩滯,通陽而不致傷陰,此其配伍之妙。
蔣氏草廬醫館體會方中如缺阿膠一味,則桂枝之辛燥難制,病人每易藥后胸煩,必須減桂枝之量;通過多年的探索,鑒于當今阿膠質次價高狀況,蔣氏草廬醫館自創一阿膠替代方法,用100克豬皮洗凈切條,開水肏一下,慢火燉爛,每藥后呷幾口豬皮湯,療效與阿膠相仿。同道可以驗證。
3、不可忽視的煎服法
炙甘草湯的煎服法,《傷寒論》中記載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正確的煎服法對于保證療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筆者發現近人使用炙甘草湯多不講究煎服法,恐是影響療效的原因之一。
蔣氏草廬醫館用炙甘草湯的煎服法是: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諸藥快要煎好時,加入甜米酒20~40毫升或黃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鐘后取汁600毫升,分6~8次溫服。酒如加入過早會隨蒸汽全部揮發,達不到所需要求,故這一點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