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來自“兩希”,希伯來和古希臘。希伯來文明帶給西方的,主要是基督教。古希臘帶給西方的,是幾乎所有的方面,從精神到制度,從習慣風俗和生活方式到哲學藝術和科學建筑。
亞歷山大大帝是馬其頓的國王,馬其頓原本就是古希臘的一個城邦,亞歷山大繼位后,橫掃大半個世界,他去世后,帝國雖然解體了,但卻因為他的征伐,生出來一堆希臘化國家,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征服的地方,基本上都變成了希臘,也可以這樣理解,峰頂時期的馬其頓帝國,其實是個特大號的古希臘。
羅馬原來是個偏于意大利半島一隅的小王國,正是通過三次跟迦太基的戰爭,以及和衰落后、退回老家的馬其頓的四次戰爭,壯大了自己,不僅征服了希臘全境,還征服了幾乎所有的希臘化國家。可以說,羅馬共和國是在希臘文明的沃土中成長起來的。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帝國的西部公元476年陷落后,東部又延續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拿下。而這個時候的西方,在西羅馬帝國的原址、意大利半島上,從弗羅倫薩到錫耶納,從威尼斯到熱那亞,上演了一場文藝復興的大戲。之后就是科學革命、工業革命、社會革命……誕生了現代西方文明和現代社會。從中可以看到,西方的文明歷史其實是沒有中斷過的。
這里順便說一句迦太基。迦太基是北非的一個強國,今天叫突尼斯。它以地中海北海岸為基地,越海向北,占領了許多希臘城邦和殖民地,包括撒丁、科西嘉和西西里島。它跟希臘本土爭雄幾百年,最后向西擴張時,倒霉地碰上了羅馬,被羅馬滅了。本質上,它也是個希臘國家。希臘文字,就是在迦太基文(也叫腓尼基文)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接下去需要記住的,是小亞細亞這塊地方,今天的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地區,它在希臘大陸的東邊,隔愛琴海跟希臘相望。當年,希臘人開啟海外殖民模式時,沿著愛琴海東岸從南到北,建立了一串兒城邦,比如著名的米利都、以弗所、希俄斯、弗凱亞等,早期希臘的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比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畢達哥拉斯都出自這里。波斯帝國強大的時候,它被波斯人占領,羅馬人強大時,又都變成了希臘化國家,奧斯曼帝國崛起后,又不免被吞并的命運。
希臘本土由兩個大的半島組成,一個是伯羅奔尼撒,一個是阿提卡,中間連接它們的,是墨伽拉和科林斯,都是希臘城邦。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強國,是拉凱戴夢,首都是斯巴達,阿提卡半島的強國,就叫阿提卡,首都是雅典。記住啊,強國和首都,都是現代概念。圍繞兩個強國,有一堆大大小小的城邦。史學家們統計,希臘城邦鼎盛的時候,超過1500個!
圍繞地中海和愛琴海,匯集了當時的幾大文明,它們是腓尼基(迦太基)、埃及、巴比倫、波斯和希臘。幾大文明通過貿易、戰爭、通婚……相互學習,相互激蕩,那是怎樣的一種盛景啊。幾大一神教都來源于此,也是有原因的——人群相爭,總要搬出神仙助陣嘛,多神不行,就來一神。
學術界基本的共識是,希臘文明有它的東方來源,比較謹慎的說法是,東方因素。可以確定的是,希臘的宗教、哲學、科學等,都能在東方找到蛛絲馬跡,其中埃及、巴比倫(它的中心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和波斯,貢獻最大。其實,希臘文明還有自己的前身,和前身的前身,這就是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米諾斯文明是源頭,來自克里特島,克里特島地處地中海的正中間,是希臘的第一大離島,而邁錫尼,地處伯羅奔尼撒半島,它是米諾斯文明的傳人,希臘文明的直接源頭,正來自邁錫尼。
從上面梳理的文明線索,我們l可以看出,克里特島是希臘跟別的文明約會的地方。約會出了米諾斯文明,希臘人又以克里特島為跳板,踏進邁錫尼,邁錫尼文明向四周擴散,最終孕育出了偉大燦爛的希臘古典文明。這條文明發生的線索給我們的啟示是,偉大的文明首先是約會出來的。換句話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自己跟自己玩,能玩出偉大的文明來的。
從這條線索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出來,為什么在希臘本土,很長時間是由伯羅奔尼撒的斯巴達人,主導希臘大陸局面,而雅典人不過是斯巴達人的跟班。
那么,后來怎么就發生了斯巴達人跟雅典人你死我活的戰爭的呢?
這里只挑一條主線來說說這個大背景,就是波斯人對希臘人的戰爭。
在希臘本土,很長時間是由伯羅奔尼撒的斯巴達人,主導希臘大陸局面,而雅典人不過是斯巴達人的跟班。那么,后來怎么就發生了斯巴達人跟雅典人你死我活的戰爭的呢?
這里只挑一條主線來說說這個大背景,就是波斯人對希臘人的戰爭。
波斯,是希臘人對生活在伊朗高原上的人的稱呼。波斯人原來是中亞的游牧民族,跟米底人一起遷徙到伊朗高原,一開始,這兩伙人都受制于亞述帝國。公元前8世紀,先是米底人反抗亞述人,獨立建國,捎帶著,米底人也把波斯人給統治了。前6世紀中葉,波斯大王居魯士起來造米底人的反,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隨后開始東征西討,經過居魯士、岡比西斯、大流士等幾代君主,波斯帝國的版圖擴大到當時已知世界的一大半。薛西斯大帝繼位后,波斯帝國開始了向西,也就是向希臘本土的征伐。偉大的史學家希羅多德寫了本《希波戰爭史》,記錄了這場對西方人來說,帶有巨大轉折性的故事。
戰爭中,起先是斯巴達人領頭,后來退出戰爭,以雅典人為首的提洛同盟肩負起了抗擊波斯入侵、保衛希臘的責任。順便說一句,提洛同盟是在戰爭中形成的,因為據點放在了提洛島,才叫了這個名字。不得不說,希波戰爭的幾場關鍵性戰役,比如陸地上的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以及海上的薩拉米斯戰役,雅典人領導的提洛同盟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要知道,波斯人可是先拿下了小亞細亞幾乎全部的希臘城邦,然后才進攻希臘本土的。領銜出征的,是薛西斯的弟弟,現代的學者們估計,出征的波斯軍隊至少有50萬人,而希臘軍最多時,大概就10萬人左右。這場實力完全不對等的戰爭,最后怎么就讓希臘人給贏了,而且波斯人還徹底喪失了對小亞細亞的控制。
言而總之,與其說是希臘人,不如說是雅典人和它的同盟戰勝了波斯人。水漲船高,雅典終于可以跟斯巴達平起平坐了,在斯巴達人和伯羅奔尼撒盟邦看來,雅典的氣勢,甚至超過了它們。希臘本土的內斗,后來演變成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也因此埋下了禍根。
我們只能簡單地說,兩方都有責任,雅典人露出了爭霸的牙齒,而斯巴達人開始看著眼暈,后來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再加上跟著斯巴達混同盟的小弟們從旁挑事兒,那么兩強之戰怎么可以避免呢?
仗打了27年,雅典戰敗,斯巴達也是元氣大傷。戰后不久,伯羅奔尼撒同盟分裂,爆發了底比斯人跟斯巴達人的戰爭,斯巴達戰敗,從此一蹶不振。有趣的是,馬其頓人先跟著斯巴達打雅典人,后來反手又收拾了打敗斯巴達的底比斯,進而收拾了整個希臘大陸,古典希臘文明的大戲,就這么奏起了尾聲。
此后,馬其頓人整理軍備,殺向愛琴海東岸,再順著當年波斯帝國征伐的腳印,殺到已知世界的各個角落,直到亞歷山大大帝病死在路上,才停止征戰的腳步,但卻留下一片希臘化國家,西方文明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羅馬人趁勢崛起了,開始跟它東西南北的文明約會。這一約不要緊,這一約,約出了個千年帝國。
希臘人在那么薄弱的物質基礎上,進行了那么偉大的政治試驗,對治理國家的各種制度做了那么多的思考,恐怕古代世界的其他地區是很難達到的。
希臘人在那么薄弱的物質基礎上,進行了那么偉大的政治試驗,對治理國家的各種制度做了那么多的思考,恐怕古代世界的其他地區是很難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