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的上海,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上海的發展不可能離開中國,也不可能離開世界,只有把握了中國、把握了世界,上海的發展方向就會有明晰的路徑和正確的選擇,所以判斷一個城市經濟的未來是否有活力,是否具潛力,是否有功力,是需要一些歷史的眼光,一些世界的眼光,一些邏輯的眼光。
一個大國經濟實力,歸根到底是工業實力,是制造業實力。縱觀2001年到2015年全球發展的態勢,我們看到世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我們用比較分類的方法,做了一個分析,中國在2001年的時候GDP總量是1.21萬億美元,占世界比重大概是3.62%,人均GDP是965美元,這十五年來,中國的發展非常快,進步非常大,從人均955美元到現在8000美元,增長了近8倍。這種增速,令世人印象深刻。
但是,我們看一下上海,上海的GDP有沒有增長8倍呢?我們來看看數據,上海2015年人均GDP是16000美金,在2001年這個數據是3300美金,計算下來上海只增長4倍多一點,而全國增長了8倍。顯然,這中間存在一個差距——上海的發展只是全國一半左右的水平。
我們可以把視角放得更遠一點。美國2001年是10萬億美元,占世界的30.87%,2015年占全球的24%,15年下降了6個百分點;歐盟2001年占世界的26%,現在是22%,下降了4個百分點;日本就更悲慘了,可以說過去的15年是悲慘的15年,2001年占世界14.2%,現在僅占5.6%。
我們再來看全球其他重大經濟體。俄羅斯、印度、巴西,它們的GDP總量占世界不超過2%左右,印度只占世界2%,俄羅斯占1.33%,巴西占1.7%,坦白講這些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所占比重,還比較小。
我們同時看另一組數據,工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這個數據,能夠比較明顯地看出工業在一個國家產業結構是個什么位置,這個位置又在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或下滑中到底會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看看美國,15年來工業增加值從世界占比的25%,滑落到現在的16%;歐盟從24.5%掉到18.6%;日本從2000年的16%到現在的5.62%,我們再來看中國,2001年是5.96%,到了2014年、2015年占世界的20.37%,增加了近15個百分點——是什么導致了這種增長,是工業;是什么導致了美日歐的下降,是工業的“缺失”,是經濟結構的調整。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決定一個國家、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均收入增長的最重要因素,是工業,是制造業。在我看來,無論服務業發展得如何壯大,但一個經濟體沒有制造業是肯定不行的,這個國家的GDP也是不能上去的。
工資增長由制造業決定的,沒有生產,就沒有財富。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口袋里的收入會增長緩慢?因為實際上我們的發展慢了。盡管也有增長,也是發展,但增速實際上是下來的,只是在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我們感覺不是那么明顯而已。那么為什么實際增長慢下來了,這可能跟我們的經濟結構有關系,跟我們轉型的經濟政策也有關系。
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在2008年以后奧巴馬提出制造業回流美國,美國科技這么發達,都要提出制造業回流美國,可以想見,制造業對于國家經濟增長與實力鍛造而言,是多么地重要。對國家是如此,對一個城市也是如此。上海科創中心提出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還需要強大的制造業支撐。
我們再來看看大國的制造業。我們國家從2009到2012年,全部研發投入增長了61%,這是好現象。美國2009-2012年政府明顯增加了巨大的投入,但是企業沒有錢,所以增長比較緩慢,德國在2001年制造業增加值遠遠低于日本,但是過去15年德國的制造業上來了,技術的投入增長了14%,制造業增長15.73%,所有的創新,無論是科學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是錢投出來的,在這個問題上,從來沒有什么性價比高這樣的概念。
接下來的問題很重要:巨大的技術投入,包括資金的巨大投入,是怎么投的?我們對大國制造業技術開發重點做了研究,結果很受啟發。先說明一下,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理論,資源永遠是稀缺的,經濟政策、政治家偉大貢獻在哪里?把稀缺的資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部門,從而獲取了最高的生產力,最高的生產力如果表現出來,就是我們的工資非常高,工資非常低告訴我們很簡單的道理:生產率低,工資高意味著高生產力,低工資意味著低生產力。
我們看美國,美國制造業技術投資重點,按照美國的國會報告,美國人把研發資金都投到了高技術,非常自豪,我最近看了2014年國會報告,美國科技研發的錢都投向哪里呢?第一個,制藥業,占所有投資23.1%;第二個,計算機通訊、電子,包括精密儀器制造,現在看到的無人機、機器人,都是叫精密機器制造,這個比重占到31%。第三個,航空航天。第四個,汽車。美國高技術的錢投入到以上這些領域。因此,我們可以下一個大致的判斷,美國在三大領域,制藥、新一輪信息技術/精密制造和航空航天,將處于領先優勢與地位,至于其他領域,美國人放了,不要了。
再看日本,日本投入最大的是信息技術,日本人仍然在持續投入,其次是汽車,日本的高額技術研發投入基本就是信息技術和汽車。
再看德國,德國投資最大的是汽車,我們做了判斷,未來五年德國的汽車技術與制造能力仍然占全球領先地位,因為大量的錢投入下去,不過也要注意到,德國的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投入比重增長了16%。
我們再看看航空航天,日本0.57%,德國是5.79%,所以下一輪上海在航空航天合作的時候,唯一的對象是美國的企業,歐洲企業基本不用考慮,日本企業更不用考慮,因為他們沒有這一塊的投入。
再看看我們中國,我們的技術投資重點在什么領域呢?最大的還是計算機,在全球的計算機技術里面分為太平洋的兩岸,美國和亞洲部分,主要是東亞部分,就是日本、韓國和中國,歐洲的衰落和信息技術的落后有高度的相關性,而現在我們仍然看不到歐洲的企業在信息技術上面能夠走到前列。根據前幾年的研究成果,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有10家,只有一家是三星,其他9家全是美國企業,連日本企業都沒有。
我們國家機械設備占13%,我們的汽車只有8%,但是我們的鋼鐵、有色金屬占13%,我們的化學工業占9.2%,所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還處在重型化工階段,方向很清楚,下一輪結構升級的重點,如果我們用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跟著美國走,今后大的技術上還是集中在這些領域里,當然中國的進步非常快。
以上分析了這么多,歸結到一點,科創中心、科技中心,最后都要變成技術產業,都是要變成產品的,制藥要變成藥出來,要讓人家掏錢買的,信息技術也是一樣,上海真正要振興,絕非容易的事情,如果有一個大的戰略方向選擇錯誤,就不可能振興。
必須認識到,工業化以后不是服務化,是什么,是科技化,記住不是服務化,如果掉到服務化誤區中,資源配置全部成了錯誤配置。科技化指引國家下一輪發展,帶動結構轉型,黨中央判斷是對的,因此向上海提出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戰略要求,科創中心的價值比金融中心的價值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一旦建成了科創中心,勞動力結構完全不一樣,社會將充滿了朝氣,這就是我們的大國制造。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海是有希望的,未來取決于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制定正確的符合世界潮流的、引領世界的產業政策或者地方經濟發展政策。第二個是動員大量的資源發展技術。
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根據作者在2016年上海市世界經濟學會年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經作者授權獨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