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開善
圖/俞升昇
北京話感情色彩十分豐富,說事情簡潔明了,要說誰的不是,更是入木三分。老北京人說話“講究”,做起事來一點兒不含糊,必須是有禮有面兒。
北京人不僅能說會道,而且辦起事來有禮有面兒,特講究禮數兒,不必說咱老北京人好禮兒。
比如,過去一早出門無論您碰上誰,街坊也好,同事也罷,一照面兒就會自然而然的打招呼。頭一句準是說 “起了您恁?”,對方回應“剛起”。隨后話兩個就聊上了,看似簡單的對白,過去經常會出現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往小了說,這反映出了北京人的禮兒,往大了說這就是“鄰里和諧”。
當然關于禮數、規矩方面不懂的咱可以學,可是這老北京話兒,不是那么容易張口就來的,弄不好反而適得其反。有一回老北京人到外地人開炸醬面館吃飯,外地人也讓服務員學說老北京話,只要顧客一進門,幾個穿著對襟褂子的小伙子,齊聲高喊:“來了吧,您吶!”“幾位吧,您吶!”嚇人一跳。本來這位老北京人是最喜歡吃北京炸醬面的,這么一熱情,倒把這位北京人嚇回來了,干脆,甭進去了。
老北京話雖說不易學,但北京禮數兒方面的順口溜學起來可就容易多了。
北京城過去誰家要是有個婚喪嫁取、請客吃飯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叫“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
勸酒時要斟滿,是對對方的尊重,但倒茶恰恰相反,絕不能滿,滿了就是欺客。
過去有七八十歲的老人到家里拜訪或串門。一般是不留飯或住宿的,萬一吃著半截兒或第二天一早穿不上鞋,這縱有千般巧嘴也說不清了。
中國有句俗話叫:“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编徖镏g缺點油鹽啥的找鄰居借點,沒人向你要,如果家里來客多,鍋碗瓢盆不夠使,用完了不但要馬上還而且要清洗干凈。不過有一樣東西是例外,那就是熬藥的砂鍋。
在國人心里,好事都是成雙的,買東西多以“雙”為主。但在過去蓋房卻是相反,必須以單數為主,要么三間,要么五間,目的是在院中各組建筑中產生“一主二仆”的格局。要是蓋成四間或六間,就沒有了主次之分了,因此在老北京那會兒“四六不成材”是蓋房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