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菩薩常寂,贊寂功德。”菩薩為什么會常寂呢?其實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我們說菩薩在修學的時候,當你越修學佛法的時候,可以說對世間許多的事情會看得越透。除了說在理上面看得越透的時候,在事上面的話,也因為說菩薩在修學的過程中,煩惱會一一的減輕乃至于消除;所以本來因為煩惱的減輕消除之后,本來定力—心的這個安定的力量,就會不斷地增長,不容易受到外界的牽引左右,而生起了失落或是種種的煩惱。
除了這個之外,菩薩也是一樣,比方說:用這個念佛的方式來培養培植定力。這個念佛呢,可以說如果能夠真正掌握到念佛的方式的話,可以說您不僅在坐中可以念佛,甚至在動中、甚至說您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樣都可以念佛;而且可以念到說,您在日常生活中跟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仍然能夠持續著念佛。當然這樣子一個念佛,可以想見的就是,由于你已經是不間斷地一直在念佛,所以很自然的,我們的這個念佛的定力都一直常在。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老實說外面的境界要能夠影響你的心行、牽引你的心行,甚至說要能夠引導你要生起哪一些煩惱的話,恐怕都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我們才會說念佛,用念佛來修定的這個行門,是一個非常好的行門。
不過關鍵就是,大家應該要了解:所謂的念佛,不是一直開口在念佛號而已。各位想想看!如果念佛從頭到尾都只是開口念佛號的話,請問大家:當我們剛才講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不間斷地念佛的話,如果要到達這個境界,我們又怎么能夠一邊跟外面人說話,一邊又希望自己能開口念佛呢?所以很顯然的,念佛并不是開口念佛這個層次而已。實際上開口念佛號,這個是一切念佛的入門方便而已。在這個修學的過程中,實際上會經歷了好些個步驟,按照這些步驟一步一步的前進,修習之后到最后呢?就會能夠掌握到憶佛的訣竅;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念佛,它的體現、它的這個具體的表現,就是所謂的憶佛,憶念佛的意思。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常常說的念佛,念這個字呢?都不是有口字旁的這個念,而是心念的那個念字,最主要是因為念佛最終就要成就所謂的憶佛,能夠憶念佛菩薩的這個功德。當然,如何成就這樣子一個憶佛的這個功德呢?當然就是各位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參閱大善知識所寫的這個《念佛三昧》等等的這些書。這些書里面,對于如何依照次第,逐步修練成憶佛念佛的功夫有非常清楚的交代,希望觀眾朋友們有時間的話,去請閱來參照修習。
回過頭來,在這個經文(注:《優婆塞戒經》卷2〈自利利他品〉)里面我們說:由于菩薩本身就有在修習這個定力,并且因為智慧增長了,并且同時也因為持戒的關系,所以煩惱幾乎都不會再生起了。所以當然菩薩會常常,常常處在一個寂滅的這個狀態。這個寂滅的狀態不是空無所有的虛無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所謂的寂滅的狀態,是說我們的心非常的安定,甚至專注在目前的憶念佛的這個功德上面,而不會去跟隨著外境到處亂轉。菩薩自己能夠長時間的處在這樣寂滅的境界當中,同時也要能夠引導眾生的時候,也要跟眾生贊嘆說:如果能達到這樣寂滅的這樣子一個功德的話,那么實際上的受用會是什么。就譬如說,我們說,眾生會來學佛很大的原因,是一開始都是因為有諸般的煩惱啊!但如果說我們碰到煩惱的時候,每一次碰到煩惱,我們的心行就馬上隨著煩惱起起落落的話,那我們要修學,要能夠整治這一顆心,恐怕就很難了!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要跟他說,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如果能夠爭取、多爭取一點點的時間,讓我們的心不要立刻隨著外面的境界轉,那么在那個一點點的時間里面,或許我們所修學的諸般的這些智慧的見解,就能夠在心里面有機會能夠轉上一回;那么當它一旦轉上一回的時候,也許對于煩惱的對治就會產生明顯的效益了。所以這樣子一個引導的方式,先讓他知道說定這件事情(就是定力這件事情),對于一個人面對煩惱的時候是有顯著的幫助的;同時也要告訴學人說:修學定力它的這個好處,也不僅僅只是對治煩惱而已,實際上當我們的心行常常處在定中的時候,那個時候您會發現,您對事情的專注力會增強了許多許多。由此我們在讀經、誦經的時候,對于經文經義的了解,也都會隨之增強許多;并且對于這些所學過的東西,也經常能夠透過定力熏習的關系,能夠憶持不忘。所以應該要常常跟他講說,修定其實有這些好處的。
但是這個時候,各位觀眾要注意了!我們講的這個修定,我們一直很強調的說這個定,這個定是心得決定的意思。比方說我們面對一句經文,已經很肯定這句經文的意思,并且親身體驗毫不懷疑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定的體現。所以我們講的定,并不是一定要規規矩矩的坐在蒲團上面,就好像大家印象中的修行人打坐一樣,并不是那樣子的。如果只是修行打坐,坐在上面不動叫作定的話,請問大家:那我們剛才談的說,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跟人家應對進退的時候,仍然能夠維持憶佛之念常在,請問那種定又怎么個修習法呢?所以我們再次提醒大家,我們這里講的,所謂的“常寂、贊寂功德”,這個“寂滅”所講的定力這件事情,談到的不是坐中定,而是心得決定。當然心得決定一定包含了坐中定的這些定力。但是坐中定僅僅是心得決定的一小部分而已。提醒大家!——摘自《善引然后度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