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年少輕狂的那一段時光,追求交友,追求熱鬧,喜歡擁擠在人群的中央。
那個時候的你,不管身邊的好友是否是真心待你,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不孤獨就好。
到了中年,你就會發現,你再也不害怕身邊沒有朋友,再也不害怕孤獨,也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喜歡徘徊在人群當中。
而是,漸漸地喜歡上一個人獨處。
人生苦短,對于那些融不進的圈子,就沒有必要拼了命的擠進去。
因為活得高級的人,往往都是享受孤獨,享受“不合群”。
閨蜜小麥在一家事務所已經工作快十年了,一開始和同事們都相處得很好的,也很合得來。
就在前幾天,她給我打了電話,電話里沙啞的聲音,好像是受了什么委屈一樣。
我連忙地問:“小麥你怎么了啊,誰欺負了你啊。”
小麥委屈的說:“我被公司的同事孤立了。開會的時候,不管我說什么他們都會提出意見,然后把我的話當耳邊風;下班后要去聚餐,他們也沒有叫上我,然后我是看了他們發朋友圈才知道的。”
小美又接著說:“然后今天在洗手間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部門主管在和新來的同事說我不合群,要不是顧及到我的個人形象,我真的想出去理論一番。”
然后我說:“幸好你沒出去,不然你就真的輸了。”
小麥又說:“應該是去年的時候,我考過了中級會計師,之后他們就對我說三道四的,還說我考過了中級就開始看不起他們了,但我沒有啊。”
有時候,你被孤立并不是因為做錯了什么,而是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被獨立過的經歷。
有的因為學習成績好,有的因為相貌長得好,也有的因為能力比別人強等等。而這些都會成為別人的看你不順眼的理由,最終遭到別人的排擠。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坐金字塔,底下的人,大抵都是相同的,人數也非常多;而塔尖上的人,一定不是大多數,也一定不是很合群。因為,當他和別人都一樣時,他便不再特殊。
所以,人這一輩子想要過上理想的生活,就得學會“不合群”。
人到中年,如果一個人總是以“合群”為中心,那么他就注定過不上高級的人生,注定很難有出息。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生活中,魯迅先生從不哈哈大笑,也很少和別人打交道,他那嚴肅地表情,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不合群”。
但是,不合群就不代表他沒有知心朋友,而是他們選擇的交友圈和別人不一樣。
在這個交友圈里,可能只有那么兩三個人,但是他們的感情肯定很深,而且始終都不會拋棄彼此。
而魯迅先生這一生當中,知心好友并不多,但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蔡元培、宋慶齡、許壽裳等等。
其中,蔡元培就是魯迅這一生中的知己,他在北大當校長時,就將魯迅調到北大當老師,有他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魯迅在。
而宋慶齡,他在魯迅逝世的時候,親自為魯迅挑選墓地和棺材,并且承擔了葬禮的所有費用。
許壽裳和魯迅是老鄉,他們倆在日本認識之后就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他們在困難面前互幫互助,一起度過了難關。
俗稱“不合群”的魯迅,卻活出了令很多人都羨慕的一生。
人的一生很短暫,而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不必用“合群”去討好沒有用的圈子,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當一個人終于擺脫了沒有用的圈子,開始變得“不合群”時,那么他就看到更加廣闊的天空,漸漸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朋友琳琳從小性格就很柔弱,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了一家小企業上班。
剛進入公司不久的琳琳,為了合群,為了討好同事,經常請她們吃飯喝咖啡。盡管這樣,同事們還是私底下對她說三道四。
琳琳工作認真負責,領導也很看重她,同事就私底下說她野心大;
她在工作不是很忙的時候就看看書,同事就又說她裝淑女……
總而言之,她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身邊的同事說三道四。可她還是堅持了這么久。
直到有一天,一位知心朋友告訴她說:“其實,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好啦,沒有必要指望人人都喜歡你。與其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些不重要的人身上,那還不如趁現在好好努力一把,爭取換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
聽了朋友的話,琳琳覺得很有道理,就開始與同事們隔絕,白天努力工作,到了晚上就學習專業技能。
幾個月過后,她得到了領導的認可,被調到了省外去工作。從此她的煩惱也解決了。
很多時候,“不合群”并不是說你這個人孤僻,而是這個群本來就不適合你。
如果說,一個人為了“合群”而去努力討好任何人或者事的話,那么,人生就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想要讓你的人生過得有意義,那你就得學會放下“不合群”。因為很多時候,只有靠自己才是真的。
作家雪小禪說:“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樣。”
人到中年,做一個不合群的人 ,過自己理想的生活,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值得的人或者事上。
“不合群”才是最高級的人生!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雪凝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