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七星巖歷史悠久,早在晉代已有文字記載。公元727年,被稱為“書中仙手”的唐朝文章家、書法家李邕途經端州,被七星巖石室水洞的奇景所吸引,認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間仙境”,觸景生情,一氣書成著名的《端州石室記》,抒發他對這個“人間仙境”的感受,就是他的這篇美文使七星巖飲譽長安。
李邕之后,歷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接踵而至,絡繹不絕,他們大多來自中原,且曾云游四海神州,閱盡天下名勝佳景,然而星湖的美妙卻令他們嘆為觀止,如癡如醉。他們為星湖留下的墨寶被刻在七星巖摩崖上,現存于七星巖的摩崖石刻多達579刻,由此可見星湖在歷代名流雅士心中的價值和分量。
李邕的《端州石室記》是七星巖摩崖石刻中最古老,也是最珍貴的石刻,這篇山水美文,生動細膩地描繪了石室洞里面人間仙境般的奇異景致,并抒發了積極有為的政治情懷。透過石刻有些模糊的筆劃,可以看到一位富有才情的官宦人生際遇與內心世界。
這篇古文有許多生僻字,朗讀它很有難度, 廣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中華誦讀聯合會首屆中國十佳青年誦讀藝術家、一級播音員叢柏濤,在“魅力肇慶·誦讀星湖”-首屆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啟動儀式上朗誦了這篇經典美文。聽聽他是怎樣朗誦的:
端州石室記原文;
日者托宿秘篆,寄傲神府,撰奇討異,注靈通感,冥搜海臧,遐矚坤極。敞金闕,疏玉堂,河漢未暩其源,今昔嘗聆其語。
曷若宛此山郭,介在江墳,薄人寰,騰物外。妙有特起,靈表秀開。綺田砥平,錦嶂壁立。肇允洞穴,延袤中堂。蹙怪形以萬殊,砑地勢以千變。伏虎奔象,浮梁抗柱,激濤海而洪波沸渭,疊杳窱而群峰嵯峨。飛動逼人,屹聳驚視。密微微而三分地道,風蕭蕭而一變天時,竇乳煉于玉顏,石床列于仙座,隔閡塵境,矯集福庭。
寂兮寥兮、恍兮愡兮,使營魄九升,嗜欲雙遣。體若振羽翼,志若摩云天。秦漢之間,莫知代祀;羲皇之上,自謂逍遙。當是時也,慕名者執雌而退,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息慮而凝,懷書者陋古而默。
有若邦伯畢公守恭,廣孝聞家,至忠觀國。政門尤跡,談者不容于口;義心厚行,游者每籍于名。故能吏修其方,人樂其業;流冗歸止,介特乂安。于是命友僚,挾琴酌,一歌一詠,以遨以游。莫不解榻于斯,張樂于斯。騰駕五龍,遺士駟馬。豈惟避暑窟室,締賞林巒,擊石如鐘,酌泉如醴;固亦轉丹灶,掇紫芝,跡參寥之遠心,惟習隱之幽致者也乎?
開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李邕記。
《端州石室記》也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書法體方而筆圓,力勁而氣舒,疏朗峻拔,縱橫開合,結構嚴謹,風采動人。要近距離欣賞這篇珍貴的石刻就到七星巖石室洞前的北海碑亭來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