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一直以來就跟環境問題息息相關,而在眾多出路里,目前看起來最有性價比的毫無疑問就是混動領域了。畢竟以現在的技術想要完全脫離內燃機,顯得有些不太現實,所以一般內燃機一半電機的混動,才成為了不少人的首選。眾所周知,混動領域兩大巨頭,分別就是豐田和本田,那么這兩家公司差距有多大呢?內行人告訴你。豐田混動和本田混動差距有多大?內行人:一個在吹牛,一個是真牛。
豐田混動
一位從業十余年的內行人曾經向筆者講過二者區別,首先在混動領域最先布局的,毫無疑問是豐田,而且也最先實現量產化。豐田普銳斯就是世界上第一臺大規模量產的混動車,1997年就問世,到如今已二十多年了。而在投入量產以前,還有研發,早在上世紀70年代的東京車展,豐田就向世人展示了燃氣輪機動力車TOYOTA Sports 800,這臺車的設計就是一臺燃氣輪機發動機加上一臺電機,是豐田混動車的先驅,在這以后,過了20多年,普銳斯終于面世,將曾經的構想投入量產。
普銳斯
而本田的混動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研發的,正是感受到了豐田的壓力,本田才醒悟過來,明白未來的潮流和趨勢,趕緊立項研究混動。很長時間里,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只有兩種混動,一種是豐田混動,另一種是其它混動。由于豐田研發時間更早,手握專利無數,所以本田前進的每一步幾乎都是困難重重,但最終還是推出了i-MMD混動系統,成功逆襲。
i-MMD混動系統
而本田和豐田的混動之間,主要的區別在于,豐田混動的驅動邏輯,是一套THS系統,主要是燃機發電,電機驅動,再通過行星齒輪對動力的分配,使電機和發動機的動力相匹配,這樣開下來就省油了。而本田的混動系統,直接繞開了行星齒輪,使用電驅技術,搭載兩個電機,一個發電,一個驅動。這樣的優勢是中間所轉化的過程較少,能源的損耗更低,在油耗降低的同時,又能兼顧動力。所以這就是很多人感受到的,豐田混動平順度沒問題,也省油,但動力一般。而本田混動的動力相對就要充沛不少,主要原因就在于驅動邏輯的不同,以及中間的損耗更少。
豐田混動
當然,豐田混動還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本身采用的是阿特金森發動機,能夠輸出的動力相比普通版發動機更弱,而混動車型的輸出能力以及電容量都沒有辦法支持兩個電機都用最大功率輸出,所以發動機除了要輸出發電以外,還要承擔動力輸出,而電機的輸出也不夠強筋,所以總有無力感。另外鎳氫電池的蓄電量也相較鋰離子電池小許多。
阿特金森發動機
而本田的混動由于本身更為先進的電驅技術,再加上更為簡單直接的驅動邏輯,配合容量和能量密度都更大的鋰離子電池,造成了如今本田混動普遍比豐田混動更強勁的結果。i-MMD系統的運轉下,燃機只需要一直以高燃效給電機供電,電機就只管輸出,開起來動力確實就不一樣了。
本田混動
本田混動邏輯簡單粗暴高效,低速用電,高速用油。低速時,電量不夠就自動啟動發動機充電,此時發動機不參與驅動車輪,僅僅參與發電,高速時,用油直驅車輛時,變速箱只有一擋,相當于常見變速箱的最高檔。所以,只要發動機一啟動就是工作在高效區,省油就是這么來的。而在一場專業測試中,雅閣銳混動一箱油突破了2100公里的巡航里程,也刷新了人們對本田混動的認識。
本田混動
所以總的來說,豐田混動雖然很厲害,但并不能永遠在混動領域當第一,仍然閉著眼睛說豐田混動第一,那只能說是吹牛了。而對于技術板塊,你超我趕都很正常。而本田能夠后發先至,面對重重阻力,無數豐田混動專利的攔路,依然繞道研發出屬于自己的混動技術,并且在表現上更好,這才是真牛。這也說明一個道理,在汽車行業里,不下決心研發新技術,不時刻更新自己的技術,就會存在被人趕超的可能!豐田混動和本田混動差距有多大?內行人:一個在吹牛,一個是真牛!你更喜歡豐田混動還是本田混動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