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第四,制度與戰(zhàn)略方面。滅掉秦朝,項羽自封霸王,實行分封諸侯。分封諸侯的結(jié)果造成了諸侯混戰(zhàn)。一是被封諸侯十分不滿意。認為項羽分封不公道,把好的地方分給了他親近部將,把差的地方分給原來諸侯王,導致諸侯之間矛盾重重,互相攻殺。如:原趙王沒有分封到趙地,反而封為代王,卻封張耳為趙王,導致二人互相攻殺,趙王借齊王之力趕走張耳;原來的燕王封為遼東王,他的部將藏荼封為燕王,兩人相拼,藏荼殺死了燕王。二是引起眾多諸侯反叛。項羽剛分封完畢,齊將田榮立即造反,自立齊王,并殺死項羽封的齊王。漢王劉邦帶頭自西向東攻擊楚軍,取得項羽老巢彭城,諸侯都背叛項羽。就連原來他的部將黥(qing)布也反叛了項羽,和劉邦站在一起。
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在當時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但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生產(chǎn)力得到極大提高,到了春秋時期井田制就名存實亡啦。秦朝建立,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有助于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文字,修筑規(guī)格一致驛道,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分封制實際被淘汰了。項羽反而將實行800年前的垃圾當寶貝,大封特封,違背歷史趨勢,從制度本身就決定了他必然失敗。同時,分封制本身也容易造成軍閥割據(jù),為財富爭奪混戰(zhàn),導致社會混亂,生產(chǎn)力必然遭到嚴重破壞,阻礙社會的進步。
分封一場,結(jié)果弄得項羽里外不是人。得不到封地的反對他,得到封地的也反對他,項羽成了諸侯的公敵,也決定了他的失敗命運。
另一個方面,項羽舍棄富庶發(fā)達且戰(zhàn)略地位險要的關(guān)中之地,而回家——彭城建都,這就從戰(zhàn)略布局上先失一籌。劉邦從漢中出秦嶺,先取關(guān)中,自西向東一路攻擊楚軍和反抗者,獲得極大的地利優(yōu)勢。劉邦取得爭霸勝利后,聽從劉敬和張良建議,定都“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長安,奠定漢朝基業(yè)。
第五,道義方面。秦末,反秦的義軍都奉戰(zhàn)國時期楚國后裔楚懷王為領(lǐng)袖。秦滅后,被尊為義帝。義帝僅僅是名義上的最高領(lǐng)導,實權(quán)在項羽手中。項羽回到彭城后,嫌義帝礙眼,就讓義帝遷都到長沙郴縣。在半路上派人把義帝殺死在長江之中。義帝雖無實權(quán),但他是天下名義的共主,具有相當?shù)穆曂s被作臣子的項羽殺死,這就是大逆不道。在道義上講項羽就失去了人心,相當于送給其他諸侯都反叛項羽的借口。
劉邦到達霸上,秦王子嬰伏首歸降,獻上皇帝用的玉璽和符節(jié),請求寬恕。劉邦兵不血刃進入咸陽,并與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廢除秦朝各種苛法。讓各級官吏恪盡職責和百姓保持原來一樣生活。百姓非常高興,爭著送來牛羊酒食犒勞士兵,“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可謂雙方皆大歡喜。結(jié)果項羽來了,屠城、殺秦王、燒宮室,擄掠金銀財寶和女人,秦地人民“大失望”,無不憤恨,大失秦地人心。之后有同樣的劣行適用于齊地,遭到齊人強烈反抗。
師出有名則道勝,道勝則占天利。項羽濫殺,必然從道義上失去了道德制高點,天下人心盡失。項羽焉能不?。?/span>
綜上所述,概括為下表:
劉邦與項羽成敗因素表
因素 | 劉邦 | 項羽 | 直接影響 |
用人 | 任用賢才,文武齊備,人才濟濟 | 嫉賢妒能,人才流失;僅一范增而不信任、不重用 | 劉邦人才云集,獲得士大夫之心 |
項羽孤家寡人,失去士大夫之心 | |||
處事 | 寬和待人,胸懷豁達,喜歡施舍;不濫殺,能原諒對手;善于借勢,團結(jié)多數(shù)人 | 為人色厲內(nèi)荏,重殺戮;屠城、坑殺和烹人是主要手段;注重個人力量,個人英雄主義嚴重 | 劉邦得到多數(shù)人擁戴,與他一起消滅項羽 |
項羽只相信自己,處事手段簡單粗暴、殘酷野蠻,失去更多人心 | |||
納諫 | 從諫如流,擇善從之;能接受不同意見;善待頂撞自己的人 | 優(yōu)柔寡斷,喪失良機;剛愎自用,不聽人勸;對不同意見或羞辱自己的人,除之而后快 | 劉邦常常得到好的計謀,采取正確的措施,收到積極效果 |
項羽不納忠言,失去賢才;處處被動挨打,處于四面楚歌境地 | |||
制度 | 主要采取郡縣制,保證中央集權(quán);分封功臣及劉姓王 | 采用分封制,分封不公,諸侯不滿;舍關(guān)中,定都彭城 | 郡縣制維護了中央統(tǒng)治和國家統(tǒng)一;分封諸王,留下后患 |
導致諸侯的被叛,定都戰(zhàn)略失誤 | |||
道義 | 約法三章,與秦地百姓和諧;打著為義帝報仇討伐項羽 | 殺義帝;殺子嬰;咸陽、城陽、齊地多城被屠城,燒殺擄掠 | 收秦地人心,得天下眾望 |
遭到多地人反抗,失秦地、齊地乃至天下人心 | |||
結(jié)局 | 取得最終爭霸勝利,建立漢朝,成為史上有名帝王,史稱漢高祖 | 戰(zhàn)敗,自刎烏江,為后人所嘆惜 |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項羽失人心,劉邦得人心,劉邦必然成為楚漢爭霸的勝利者。這位農(nóng)民出身的大丈夫戰(zhàn)勝了貴族出身的項羽,開創(chuàng)了大漢王朝四百年基業(yè)。漢朝也是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封建帝國,與地中海區(qū)域誕生的羅馬帝國遙相呼應(yīng),成為歐亞大陸東西兩段耀眼的明珠。
漢民族之稱謂也始于漢朝。
殷鑒不遠,以史為鑒。蘇軾也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成敗有時就在一念之差,根本原因在格局、在胸懷。若僅為自身或小圈子考慮往往太自私、太狹隘,目光就太短淺。若能從大局、從天下著眼,或許就能成就非凡的人生。
本文相關(guān)史料來源《史記》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