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的愛好者都知道,某人若有一件永樂或宣德年間的青花瓷是讓人羨慕的。
紐約蘇富比“明·國風”專場呈獻了一系列明代珍瓷,從藝術的角度展現了大明的國風及影響。這些瓷器彰顯明瓷創新精進的一面,代表其時革新設計技術的廣度和突破性。
其中的焦點有明宣德藍地白花牡丹紋大盤、永樂甜白釉暗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宣德青花云龍紋葵花式洗等,全部14件精品中除一件外全部成交。
收藏大縱橫 原來的《收藏大內參》,盡量多給藏友一些收藏參考!
11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此類盤始創于元,多作出口,繼燒于永樂一朝,可見永樂皇帝對官瓷出口頗為鼓勵。故此,今此類青花器大多見于伊朗薩非王朝及土耳其鄂圖曼帝國御藏。然永樂一朝,朝廷對青花瓷出口管控甚嚴,大多隨鄭和船隊出使海外。相類青花盤瓷片,曾出土于景德鎮中華路永樂堆積層,臨近洪武堆積層,故此可斷,此類盤應制于永樂初期。十四世紀青花器多飾纏枝花卉,紋飾連綿繁縟,至十五世紀初,匠工大膽創新,打破前朝紋飾繁重特點,以獨立花卉飾瓷,更添一分清雅。宋時青白,釉色偏冷,元代加以改良,創卵白釉,至明永樂一朝,繼而精進,創甜白釉瓷,釉質光滑潤潔,釉色純凈淡雅。明永樂一朝,宮廷重白瓷。單色白釉器屬永樂重要瓷品,其釉色乳白,溫澤柔和,于白瓷中形成獨特風格,謂之“甜白”。甜白釉器,重凝潤豐厚,瑩亮光致,所用瓷土,提煉精純,鐵鈦含量極低,釉料主要由釉石制成,而不用釉灰,故成器明顯有別于其他時期瓷品。景德鎮明代官窯遺址,出土永樂之品,多為甜白釉瓷,然而甜白器傳世者較青花瓷更罕,可見此類器燒制極其艱鉅,必嚴格擇選,至釉色完美者,方能入貢。本品器形或源自陶器,最早可追溯至埃及第十八王朝,此后千百年一直流傳于當地。六至七世紀,埃及時為羅馬行省,當地人稱此類器為“圣徒弭納壺”,用以盛載油或圣水,乃基督教朝圣者尋訪阿歷山大城附近圣徒弭納之墓紀念品,故又稱“朝圣者之壺”。此壺形大約于此時或經栗特商人傳入中國,國人以鉛釉陶器仿之。至景德鎮御窯瓷匠始燒之時,器形已大有改變,如見本品,形韻清秀,微呈橢圓,曲線圓潤柔和,頸部細直,如意雙耳曲折有致,顯器身輕巧玲瓏,世人雅稱“抱月瓶”。自永樂起,景德鎮御窯始燒蓮子碗,后即為宮廷所垂愛,甚至遠播近東等國。此碗造型及紋飾均承永樂制。本品以鈷藍為地,色彩沉穩濃厚,與留白花果紋飾對比鮮明。然而此類瓷器需耗大量高質鈷料,成本高昂;且藍地留白工藝復雜,縱是官窯亦難以大量生產。此盤制作過程頗為復雜,首先于素胎上刻劃紋飾,并將青花年款書于外壁,繼將紋飾部分罩施透明釉(另有一說,謂盤心與外壁通施透明釉),后將紋飾以外部分填施藍釉。而盤心及足壁所飾之白圈,似是刮去藍釉后所成;部分器身見留白較厚,甚使部分刻紋模糊,似是藍釉上再疊加透明釉之效果。元朝以降,此工藝之整體效果已見精進,瓷面平滑均勻,藍白相混現象不復見。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傳統邁向近代的一個重要轉折。明初的成就氣勢磅礡,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邁入頂峰,中國文明輝煌燦爛,傲世全球。明代中晚期的中國正處于傳統向近代邁進的轉折點,其文化盛況與明初由皇權主導滂礡大氣的成就不同,是一場源自社會基層逐漸往上層擴展的運動,為封建專制向近代啟蒙轉型的體現。社會經濟發展澎湃,呈現開放活潑的態勢,遙遙領先世界上其他國家。眾多領域如醫學、科學、文學及藝術的發展皆大放異彩,活躍的市場經濟無疑地為文化的發展及傳遞提供了合適的平臺,但進行推動、催化的核心則是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嘉靖魚藻罐展現出心學里「唯心忘我」的最高境界,融合了皇家御器廠最先進的燒造技術與當時最為前衛的文人美學思想,是世界大型彩色瓷器燒造的先驅,也是中國宮廷貴氣的體現,更是明朝文藝復興里一盞閃耀的明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