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龍泉青瓷始燒于南朝,距今1500多年的歷史。五代前屬初創(chuàng)時期,產(chǎn)品缺乏自身特點。北宋已初具規(guī)模,龍泉窯風(fēng)格突顯,南宋和元代為鼎盛時期,明代規(guī)模不減,清代逐漸衰落,但未停燒。南宋和元代這一鼎盛時期, 制瓷技藝登峰造極,形成了個以龍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窯場眾多、 范圍很廣的瓷窯體系,經(jīng)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古窯址500多處,其中龍泉境內(nèi)390多處。出現(xiàn)了“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舶來往如織的繁榮景象”,龍泉成為中國的瓷都。
早期龍泉青瓷
南朝是龍泉青瓷的初創(chuàng)階段,處于就地銷售的小規(guī)模生產(chǎn)狀態(tài),已發(fā)現(xiàn)麗水呂步坑南朝和慶元黃磁唐代窯址,產(chǎn)品以碗、缽為主,釉色青黃,無光澤,多施半釉。唐中期后,產(chǎn)品種類增加,多通體施釉。五代時金村窯生產(chǎn)的一種淡青釉瓷器, 胎質(zhì)細(xì)膩、造型端巧、刻花纖細(xì),別具一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南朝 青釉雞首壺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南朝 青釉蓮瓣碗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唐 青釉缽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唐 青釉玉壁底碗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唐 青釉四系罐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五代十國 青釉雙系瓶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五代十國 青釉雙系盤口瓶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五代 青釉五管瓶
五代
五代 青釉執(zhí)壺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五代十國 青釉盤口雙系長頸蓋瓶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五代 青釉五管瓶
1988年劍池街道宏山村出土
北宋龍泉窯
北宋是龍泉窯的發(fā)展時期,瓷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fā)現(xiàn)密址50多處。產(chǎn)品造型規(guī)整,胎色較灰,胎壁厚薄均勻。釉色青中泛黃,釉層透明,釉面光潔。裝飾以刻劃花為主,刻劃線條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頗具匠心。
北宋 青釉盂口瓶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北宋 青釉粉盒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北宋 青釉鳳尾瓶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北宋 青釉刻花長頸蓋瓶
北宋(960-1127 )
北宋 青釉五管瓶
北宋( 960-1127 )
1991年蘭巨壇湖村出土
北宋 青釉蓮瓣小缸
北宋(960-1127)
北宋 青釉雙層碗
北宋(960-1127)
北宋 青釉蓮瓣小缸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北宋 青釉刻花碗
北宋(960- 1127)
北宋 青釉刻花碟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北宋 青釉長頸瓶
北宋(960- 1127)
北宋 青釉斗笠碗
北宋(960-1127)
北宋 青釉刻花碟
北宋(960-1127 )
1985年小梅鎮(zhèn)金村出土
北宋 青釉撇口碗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南宋龍泉窯
南宋是龍泉窯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已發(fā)現(xiàn)南宋窯址200多處。南宋早期龍泉窯發(fā)展迅速,器物釉層增厚,紋飾形象生動,刀筆剛勁有力。南宋中晚期,龍泉窯在胎釉配方、造型、施釉、燒造等方面進行了科學(xué)改進,成功燒制出滋潤如玉的粉青釉與梅子青釉,使青瓷釉色達(dá)到頂峰。這一時期,燒制的黑胎厚釉開片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胎薄釉厚、釉色類玉、造型優(yōu)雅、制作精細(xì),無與倫比。
南宋 青釉“S”形云紋碗
南宋(1127-1279)
南宋 青釉葵口碗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南宋 青釉荷花碗
南宋(1127-1279)
南宋 青釉蔥式瓶
南宋(1127-1279)
南宋 青釉弦紋梅瓶
南宋( 1127-1279 )
南宋 青釉鳳耳瓶
捐贈人:李震
南宋 青釉雙耳環(huán)弦紋瓶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南宋 青釉魚耳瓶
南宋(1127- 1279)
捐贈人:李震'
南宋 青釉瓜棱形水注
南宋(1127-1279)
南宋 青釉三足爐
南宋(1127-1279)
捐贈人:李震
南宋 青釉龍瓶
南宋(1127-1279 )
南宋 青釉龍瓶
南宋(1127-1279 )
南宋 青釉長頸瓶
龍泉青瓷博物館藏
南宋 青釉琮式瓶
南宋(1127- 1279)
捐贈人:李震
南宋 青釉盤(洗)
Washer
南宋(1127-1279)
南宋 青釉弦紋梅瓶
南宋(1127- 1279)
南宋 青釉三足爐
捐贈人:李震
南宋 青釉盞
Small Cup
南宋(1127-1279)
南宋 青釉蓮瓣盤
Plate in Shape of Petal lutos
南宋(1127-1279 )
南宋 青釉洗
Wine vessel
南宋(1127-1279 )
南宋 青釉水注
Water Dropper
南宋( 1127- 1279 )
南宋 青釉瓶
Vase
南宋( 1127-1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