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即經典之方~為后世對仲景方的尊稱。包括《傷寒論》所載113方~及《金匱要略》所載262方。《傷寒論》方(下稱傷寒方)是經方的一部分。由于仲景把方劑與辨證緊密結合~而且立方精而不雜~用藥有的放矢~其用藥之精要~藥物配伍之嚴謹~后世莫不奉為經典~所以尊仲景為醫圣~奉《傷寒論》《金匱要略》為醫經~其中的方劑就成了經方~正如明〃喻昌說:“兩書所載方劑是眾法之宗~群方之祖。”
筆者在學習《傷寒論》過程中~發現其中對藥物的煎煮法記載可謂十分詳細~仲景當年寫書時尚無紙張~故《傷寒論》中語言比較簡練~要言不煩~惜字如金~為何寫煎煮法卻不怕繁瑣,花如此之多筆墨,由此可見煎煮法之重要性。現將學習中的體會淺析如下:
一、同一藥物的煎煮不同
就拿麻黃而言~論中用到麻黃的方劑共有7首~但先煎之中還有略有差別:一是麻黃湯、葛根湯、小青龍湯等~都是“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升麻湯等~都是“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三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見~麻黃在不同的方劑中的煎煮時間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病癥~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藥物達到最好的療效。
二、藥物先煎
先煮葛根《傷寒論》第14條:桂枝加葛根湯用法言:“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先煮麻黃葛根《傷寒論》第31條葛根湯用法中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第33條葛根加半夏湯用法中言: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先煮麻黃《傷寒論》第35條麻黃湯用法中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第26條: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法中言:“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先煮茯苓《傷寒論》第65條第八條4條茯苓桂枝大棗甘草湯用法中言:“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先煮梔子~《傷寒論》第76條梔子豉談湯用法中言: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又言:“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得二升半~內豉”。再言:“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得二升半~內豉”。先煮大黃~《傷寒論》第134條大陷胸湯用法中言:“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先煮栝蔞《傷寒論》第138條小陷胸湯用法中言:“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先煮大棗~《傷寒論》第152條十棗湯用法中言:“以水一升半~先煮大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先煮麻黃一二沸~《傷寒論》第302條麻黃附子
1
甘草湯用法中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又第357條麻黃升麻湯用法中言:“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藥物先煎對臨床藥效之發揮頗大~這里就不再詳細分析。
三、特殊煎藥方法
,一,米熟則湯成 如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竹葉石膏湯、麥門冬湯等。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則湯成~目的在于取稼穡之品粳米甘平之性~在補養脾胃、顧護脾肺之陰的同時~緩其方中其它藥物之寒降性能~使藥性在中上焦持久地發揮治療效用。米熟湯成”這個煎煮的“度”十分重要。
,二,去滓重煎法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均屬和解劑~分別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濃縮法減少藥物的體積~讓患者服藥量不致過多~其目的在于使“三瀉心湯”和陰陽、順升降、調虛實之功卓著。藥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適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熱錯雜之證。如喻昌云:“蓋少陽經用藥有汗、吐、下三禁~故但取小柴胡湯以和之。然一藥之中~柴胡欲出表~黃芩欲入里~半夏欲祛痰~紛紜而動~不和甚矣~故去渣復煎~使其藥性合而為一~漫無異同~俾其不至僨耳。”徐靈胎亦云:“去渣再煎者~此乃和解之劑~再煎則藥性合和充分~能使經氣相融~不復往來出入~古圣但用藥之妙~其煎俱有精義。”
,三,先煎去上沫 仲景在麻黃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等方劑中~對麻黃、葛根的使用均注云:“……先煮麻黃、葛根~去上沫~內諸藥……”其用意不僅在“去上沫、恐令人心煩”與“緩其性”~還在于增加藥物溶出度~增強方劑的臨床療效。
四、輔助藥物的使用
(一)加酒同煎法
如炙甘草湯~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氣血、通經絡、和陰陽~助行藥勢、宣痹通陽。尤其在補陰劑或氣血雙補劑中加酒能夠通行藥性~達到補而不滯之目的。炙甘草湯是治療氣虛血少之脈結代、心動悸的常用方劑~在煎藥的同時加入清酒~不獨增強通心陽、推動血行之作用~而且還使諸養陰藥滋膩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還是一種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劑中的有效成分能夠最大限度的溶出。
,二,加蜜同煎法
2
如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仲師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為了緩和陷胸丸的峻烈藥性變峻下為緩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顧護胃氣,三是取其甘潤緩急之功~輔佐主藥發揮作用,四是取甘以矯味。《本草綱目》云:“蜜~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和營衛、潤五臟、通三焦、潤脾胃”。
五、煎煮媒介的選擇
《傷寒論》中對煎藥用水是十分講究的~除一般飲用水外~還有以下幾種。
潦水:即雨水。《本草綱目》的注釋為:“降注雨~謂之潦~有淫雨為潦。”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即要求用潦水一斗煎之。
清漿水:即酸漿水。如枳實梔子湯要求用清漿水七升煎之。清〃吳儀洛《傷寒分經》:“清漿水~一名酸漿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類漿~故名。若浸之敗者害人。其性涼善走~能調中宣氣~通關開胃~解煩渴~化滯物。”目前對清漿水熟悉不一~解釋頗多~這只是其中一種。
甘瀾水:其制法為:取水二斗~臵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李中梓《傷寒括要》中有如下記載:“用甘瀾水者~取其動而不已~理停滯之水也。”所以主治太陽病~發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即要求用甘瀾水。從其制法來看~“以勺揚之”~就是使水不斷地與空氣接觸~這樣做不僅水中揮發性雜質可借空氣氧化除去~并且還可使水中氧氣增加。
清酒和苦酒:清酒和現代的酒同~而苦酒卻與現代的醋類似。用清酒的處方~如炙甘草湯“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用苦酒的~如苦酒湯“右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等。在此二方中~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苦酒斂瘡消腫。可見此二味既為溶劑又兼藥效。目前乙醇和醋酸被廣泛用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可能就是從中受到啟發。
熱湯:即沸騰的水。如瓜蒂散~用熱湯七合~煮做稀糜。
六、傷寒方易于理解錯誤的炮制方法
傷寒方煎煮方法中有“熬”一詞~如:“豬膚湯方”文曰:“豬膚一斤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窗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另還有“巴豆~熬~去油”~“虻蟲~熬~去翅足”~ “杏仁~熬黑”等等。現代《詞源》說~小火慢慢煮就是熬~像現代漢語通常所說的熬粥、熬藥~很多學習傷寒的人容易理解為熬煮。
“熬”要從仲景出生說起。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西漢楊雄《方言》記載:“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關西隴冀以往
3
或謂之焙~秦晉之間謂之炒”~仲景作為河南南部人~河南南部在古代屬于楚國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那么他寫書自然也就是用的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傷寒論中提到的這個“熬”字~就是指的“炒”的意思。
綜上所述。湯劑的煎煮方法、煎藥時間的長短慢急對臨床藥效之發揮頗大。傷寒方中這些特殊的煎藥方法廣大中醫師在處方醫囑時常常被忽略,而影響到中醫湯劑療效的正常發揮。個人認為在中醫四大經典學習過程中~務必將其重視起來~所謂“方雖中病~而煎服不得其宜~則非特無功~反有其害”是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