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瀉,顧名思義是發生在秋冬季節的腹瀉病。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瀉的流行季節,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秋季腹瀉一般發生于6個月-3歲的嬰幼兒,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和體弱多病的嬰幼兒更容易患病,而且病情嚴重,病程較長。
秋季腹瀉往往只在起病的第1-2天嘔吐明顯,以后隨腹瀉開始加重而逐漸減輕。對腹瀉和/或嘔吐的孩子,正確飲食指導原則如下:①能吃多少吃多少;②暫時不添加蛋肉等輔食,半歲以上的患兒可以多喝咸面湯(或者大米湯加適量鹽)。
對于“能吃多少吃多少”的理解——因為胃腸炎時,腸道并非“體無完膚”的全部被損傷,而是有部分吸收功能存在,不管患兒吃的是母乳還是配方奶粉,均可以通俗的進行以下解釋:如果患兒吃100 ml引起嘔吐,則可改為50 ml試喂,如果50 ml吐了則改為20 ml。如此類推,總有一個量是患兒吃后不吐的,在此以后根據患兒的食欲反復嘗試增減、并由食欲和喂后嘔吐反應來決定間隔時間。
誤區:籠統告知“多喝水”
情況二:有的醫生雖然知道只喝水不好,會告訴家長“回家喝糖鹽水:放點兒糖、放點兒鹽加水多喝——這些都是很多鄉村醫生常實施的簡便方法。
小兒秋季腹瀉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治療無效,而且可導致細菌耐藥菌株不斷增多,同時還可繼發腸道菌群失調、霉菌性腸炎等,影響營養吸收,并可使腹瀉遷延不愈,危及生命。
勿盲目禁食:即使患兒腹瀉嚴重,其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并未完全消失,對營養物質吸收仍可達正常情況的60%~90%。盲目禁食不利于營養補充,還使患兒營養狀況惡化,影響腸黏膜修復,降低胃腸道消化吸收能力,使機體免疫力下降,并發感染,陷入“腹瀉-營養不良-腹瀉”的惡性循環。故小兒秋季腹瀉應繼續母乳或人工喂養,以免上述情況發生。
小兒推拿治療
操作方法:
(1)補脾經:小兒正坐或仰臥,用食、中指夾住小兒拇指,從指尖向指根方向推約300次;
(2)補大腸:從小兒食指尖沿其食指橈側向食指根直線推動約200次;
(3)摩腹:用手掌或四指在小兒整個腹部做逆時針方向的環旋摩動5分鐘。動作應和緩輕柔,協調放松,在體表著力;
(4)揉龜尾:小兒俯臥,用一手中指指端著力,尾椎骨端斜向上方向揉200次。指甲應剪去,動作柔和,避開肛門;
(5)推上七節骨: 用拇指橈側從小兒尾椎骨端沿脊柱向上直線推至第4腰椎下200次。推動時,著力面呈直線單方向,動作要快;
(6)捏脊:捏拿小兒脊背部皮膚,從龜尾向上沿脊柱中線直捏到頸部,邊捏邊向上移動,每捏拿三次再向上提捏一次,重復操作9遍。
飲食要點
一定不能禁食,相反,要鼓勵孩子多進食,可小量多餐。只有在一種情況下需要禁食,就是當孩子頻繁嘔吐時需要禁食,同時需要到醫院吊針補液。以流質和半流質飲食為主,也就是奶、米湯、粥為主。避免過敏性食物,例如海鮮、雞蛋等;不吃生冷的、硬的、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特別是生冷的東西。燉蘋果可以止瀉,蘋果含有豐富的鞣酸蛋白,有吸附作用,可以止瀉。
(1)最好以母乳喂養。由于母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強嬰幼兒胃腸道的免疫能力,母乳喂養的寶寶較少得秋季腹瀉,即使得,病情也會輕很多。
(2) 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3)合理喂養、定時定量,循序漸進地添加輔食,切忌幾種輔食一起添加。
(4)少吃富有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補充維生素B,改善胃腸功能。
(5) 加強體格鍛煉,增強體質。
(6)及早治療的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微量元素缺乏、鉛中毒等慢性疾病。
(7)合理用藥,不要濫用廣譜抗生素,以避免腸道正常菌群的失調。經常口服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如媽咪愛、合生元等,防止腸道正常菌群失調。
(8)接種輪狀病毒疫苗。6個月~3歲的寶寶,每年要接種輪狀病毒活疫苗,以預防輪狀病毒腹瀉(秋季腹瀉)。在每年7~9月份,即秋季腹瀉流行季節來臨之前接種,每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