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進入到中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飛躍。孩子將不僅面臨著新的環境、老師、同學,還得面對在學習生活上的各種變化,只有適應了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才能在初一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課程量增多
初中課程量增加,在校學習時長也隨之增加。不僅僅學習課時大大延長,而且課程容量也隨之加大。初中數學的一節課的授課內容至少相當于六年級的兩節課,教學進度也會有所加快。
這就對孩子的適應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了,如果不能夠及時適應這些變化,很可能跟不上初中的教學進度,從而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學習模式轉變
初中的老師不會像小學的老師一樣一直跟在孩子的后頭加以學習指導,孩子的學習將從有監督的學習變為無監督的學習,這就要求孩子在學習模式上有所改變,從被動式學習轉變為自主性學習。自主性學習要求在學習活動前孩子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因此,如果孩子不能夠及時完成學習模式的轉變,很可能適應不了初中的學習生活,導致成績一落千丈。
學習壓力大
相對于小六,初一的知識概念的深度和廣度不同程度上的加大。以方程為例,小學六年級的方程僅僅只考計算,而初一的方程不僅考查解法,還會考察定義、無解、錯解、整數解、含系數的方程求解。不僅深度有所加深,廣度上也有加大,例如小學考方程就只考方程,初一考方程不僅僅考查方程,還會結合不等式、不等式組、幾何圖形綜合考查。
因此,從學科知識概念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孩子的學習負擔很重,對學習心理和個人的精神狀態所帶來的壓力也會與日俱增。顯然,誰能在短時間內盡快適應這一系列的變化,誰就抓住了初中學習的關鍵,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查標準轉變
在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是計算方法的掌握,不涉及復雜的推理過程。因此,考查的標準往往是孩子能否得到正確的答案,在測驗和考試中,改卷的重點就會傾向于最后答案的正誤。
到了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除了更高難度的計算方法,還有嚴謹的分析思路和詳盡的推理過程,在試卷中,考查的重點就會更傾向于孩子如何解答問題,通過周密的分析和精確的運算最終得到正確的結果。
基于以上原因,初中的閱卷要求是按解答步驟逐步給分,而且常常細致到每個知識點或關鍵步驟的得分。從這一點上來看,孩子在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要盡快適應這種考查標準的轉變,不能只顧答案,還要掌握規范的書寫格式和答題依據。
學習方法大不同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我們大多依靠記憶來掌握一些公式、題型、模版,在沒有完全理解一個公式或定理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做對題,取得不錯的卷面成績。由于同學之間沒有太大的差距,孩子和家長也極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這種學習方法的先天缺陷。
中學數學課本里滲透了方程的思想,函數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邏輯劃分的思想,等價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的思想,介紹了配方法、消元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反證法、數學歸納法等。
要學好這些東西,光靠記憶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理解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據,并通過大量的練習,掌握運用這些思想和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步驟和技巧,才能將初中的數學學好,同時也能保證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游刃有余。
學習建議
課前:做好預習可以幫助你在上課的時候節省很多讀題和熟悉課程內容的時間,這樣你就可以緊跟老師的腳步。即使一時不慎走神,也能迅速找回課堂的教學進度而不會抓瞎。
課間:克服注意力分散在課堂上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你的聽課質量,比如說,同桌想和你說說昨晚他遇到的好玩的事情、老師講課水平不是很高或者你并不喜歡這位老師的風格之類的。課堂上的小插曲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專心致志就行了。
最麻煩的還是對老師或者他的講課方式有意見,這樣會直接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去適應自己不感興趣的老師的講課?最重要的是多和老師接觸、溝通,試著去了解他,你會發現其實老師人很好,并且他一直都很關心你和你的同學,同時他身上還有很多優點,這樣你就會轉變對老師的印象,上課也會主動地去聽他講的東西。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要培養自己的獨立學習能力,達到只需要老師點撥一下就能掌握知識的水平,這樣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就行了。
課后:做好復習
課后復習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顧課上所學知識,再將它們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去訓練,以熟練的掌握之。大多數學校都會使用統一的教參,很多孩子甚至還會去書店再買一兩本。
建議先做好課內的,這樣既兼顧了作業又達到訓練的目的,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再去做課外的。另外要注意計算技巧的總結,這會大大提高你的做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