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醫(yī)院內科 張恒
“萊菔子”即蘿卜子(蘿卜的種子),是一年或兩年生草本植物萊菔的干燥成熟種子,經過炮制加工后就成為中藥萊菔子。該藥首載于《日華子本草》:“水研服,吐風痰,醋研消腫毒。不可以地黃同食。”古往今來,有不少古籍都對萊菔子有所研究。萊菔子以其治療范圍之廣泛,成為臨床醫(yī)家的“心頭好”。#山西省中醫(yī)院超能團##萊菔子#
腹脹、腹瀉、便秘、腸梗阻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
首先萊菔子能消食化滯除脹,尤善于消面食積滯。因此可用于治療食積導致的大多數(shù)疾病:因過食生冷油膩刺激之品,導致飲食停滯在胃,出現(xiàn)胃脘脹滿,不思飲食,噯氣呃逆,或腹瀉等癥,均可用炒萊菔子研末水沖服,甚至可與山楂、麥冬、神曲、雞內金、檳榔等合用以增強其消導之功,或者配伍茯苓、白術等健脾益氣。另外其消食化滯之功還可用于治療便秘、腸梗阻等疾病。因萊菔子質潤多油,故可以潤腸通便。
咳嗽、咳痰、氣喘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其次是降氣化痰的功效,《本草綱目》曰萊菔子:“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fā)瘡疹;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后重、止內痛,”由此得知,萊菔子還治療痰飲、咳嗽痰喘。朱丹溪提出:“萊菔子治痰,有推倒墻壁之功”,可采用單味藥治療,也可以配伍其他藥物。如《皆效方》“三子養(yǎng)親湯”治療氣實痰盛之咳嗽喘逆,痰多胸悶,方中有萊菔子、白芥子、紫蘇子,三藥均為降氣止咳良藥,但又各有所長。萊菔子長于消食,白芥子長于豁痰,紫蘇子長于降氣,三藥合用,適用于以痰壅食滯,肺氣不降為主的咳痰氣喘之證。
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等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
高血壓多由肝陽上亢,肝氣上擾,血隨氣上逆,則體內氣血運行失常,而出現(xiàn)頭暈、頭痛等高血壓的癥狀。萊菔子擅長降氣,為“化氣之品”,氣機下降則血下行,氣血運行得調,血壓也隨之下降。還可日常用萊菔子、決明子泡水喝以達到降壓的效果。
濕疹、黃褐斑等皮膚疾病
肺主皮膚,萊菔子辛、甘入脾、肺二經,故可用于治療皮膚疾病。濕疹,顧名思義由“濕”導致,此處即為痰濕,恰好萊菔子為祛痰濕之良藥。黃褐斑又稱“肝斑”,中醫(yī)認為可由脾胃運化失常,氣血生化失源,不能上榮于頭面部引起。《本草綱目》云:“萊菔子,散服及炮煮服食……令人白凈肌肉細,”且萊菔子兼具調和脾胃之效,令氣血生化有源,濡養(yǎng)肌膚,所以可用于美容祛斑。
腫瘤
根據(jù)《日華子本草》記載,早在五代時期就有用萊菔子“消腫毒”的經驗。現(xiàn)代研究也證實,萊菔子提取物能夠顯著抑制癌細胞的侵襲和遷移能力,以抑制癌細胞的轉移。
排尿功能障礙
有學者通過臨床試驗得出用萊菔子敷貼神闕穴可治療腹部手術后引起的尿潴留。還有吞服炒萊菔子可治療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排尿功能障礙。
除此之外,萊菔子還廣泛應用于膽結石、泌尿系結石、急性胰腺炎等病的治療中。
萊菔子作為一種臨床常見、常用的中藥,其應用范圍廣泛,單用一味藥或者通過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治療多種疾病。古代醫(yī)家用自己的診療經驗證實了萊菔子的療效,而近年來通過現(xiàn)代實驗研究,萊菔子的藥理藥性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更好被應用于臨床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