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地方繡品都在努力追尋所在產地的年代,自認為最少的也會有一千多年,我個人認為,只是在某一個年代的某個人繡了一件繡品,因為根本沒有可比性,既沒有生產規模,也談不上社會影響,不能作為區域的代表。
作為文化,歷史悠久固然是好的方面之一,但一定要在形成文化的時段作為開端,,“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和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才可以,這個往往人們忽略,卻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事物的悠久歷史固然很好,但并不足以引以為傲,非洲是最早形成人類區域之一,但無論是科學還是文化,千萬年來還是處于較落后的地位,即便是歷史悠久也不值得驕傲。
不斷的發展創新才是社會進步基礎,刺繡也是如此,湘繡產品規模化生產和較廣泛的社會影響,歷史并不久遠,但無論是構圖還是針法、色彩都有長足的進步,同樣值得標榜和驕傲。
紅色鎖繡云紋鑲邊條帶(漢)
包括外邊全長55厘米,內紅色鎖繡部分長43厘米,寬8厘米,
此件繡品和1959年新疆民豐縣北大沙漢一號墓出土的紅絹刺繡云紋?帶如出一轍。
對于早期的刺繡品,由于當時的經濟、文化、改朝換代,(統治者的不同民族風俗)以及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因素的局限,很長時間都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更談不上區域特點,
從春秋戰國的幾何方式,到秦漢時期的虛幻構圖,不要求規范,全憑個人的想象,任意在面料上添加圖案,這種構圖方式往往只是在表達個人的祝福或情感,很少有社會共識,所以大部分繡品的內容只有作者自己能夠解讀。
蘇繡的構圖講究渾厚、緊湊,盡量接近生活。所謂渾厚是指個體圖案比較大,如葉子、花朵等,多數構圖較大,不零碎。緊湊是指每一組圖案的密集程度,盡量突出每一組個體圖案。有時一件繡品留的空白很大,但圖案的部分還是很緊湊和協調。構圖擅長牡丹、蝙蝠和各種花卉、八寶、八仙等吉祥圖案,
蘇繡在平繡時盡量把每個個體圖案都留有間隙“水路”,而蜀繡色彩多以針距重疊的方法,特別是年代較早的蜀繡,很少留水路。蘇繡的打籽工藝盡量擠滿,不留水路,而蜀繡的打籽卻留有很明顯水路,這種差別也是辨別蘇繡和蜀繡的方法之一。
圖8-21蜀繡裙子馬面(清)
多數蜀繡風格的構圖、甚至色彩的應用都不注意合理性,有的圖案無限度的延長或縮短,不同種類甚至不同季節的花卉隨意的安放,綠葉、紅花可以任意改變成藍色或其它色彩,部分圖案只是為了填補空白。
湘繡在很多的方面改變了原來蜀繡、蘇繡比較程式化的方法,色彩的應用很近似于繪畫,基本是以實物為基礎,以寫實為標準。根據物體的位置不同,視角不同,適當使用色彩的深淺變化,湘繡的發展和普及,是商業化起了重要作用。我們平時所能看到的絕大多數是光緒到民國時期的產品,而這一時期正是中國刺繡最繁榮的時期,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相關的繡品。
在構圖方面,基本上是專業畫師的水平,以寫生的表現方式,盡量接近自然狀態。不拘一格,也不用夸張的寫意方式。同樣的題材,因為視角的變化圖案也隨之改變。繡品的構圖和刺水平整體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