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有飯后犯困的情況。殊不知,飯后容易犯困,多與脾虛有很大的關系。那么,為什么脾虛的人飯后容易犯困呢?
中醫認為,一方面,脾具有轉運輸送和消化吸收的功能。通過運化水谷精微,從飲食中吸收營養物質,并輸布于五臟六腑各器官組織。另一方面,脾氣上升,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
當脾氣虛弱,脾的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時,脾自身很難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這個時候就需要機體調動更多的氣血來完成這項工作。
人們吃飯后,脾的工作量驟然增加,消化系統就需要更多的氣血,來幫助脾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物質的運輸,這樣就會導致身體的其他臟器氣血供應減少的情況。當大腦氣血供應減少時,就會出現困倦乏力的癥狀。
因此,當飯后特別容易犯困時,往往也說明了我們的身體可能有脾虛的問題。這種情況,通常可以用以下這5種食物熬粥來調理。
山藥
山藥為補氣藥,原名為薯蕷,補而不滯,不熱不燥,能補脾氣而益胃陰,為培補脾胃性質平和的藥物。
山藥性平不燥,作用和緩,不論脾陽虛或胃陰虛,皆可使用。臨床上常用于脾胃泄瀉,食欲不振,體弱倦怠等癥,常與黨參、白術、白扁豆等補脾胃之品搭配應用。
薏苡仁
薏苡仁俗稱薏米仁、苡仁,為利水滲濕藥。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薏苡仁既能健脾,又能滲濕,比較適用于脾虛有濕的泄瀉及帶下病。
薏苡仁功能利水滲濕,作用較為緩弱,然而因其性屬微寒,可用于濕熱內蘊之癥,又因其具健脾之功,常用于治療脾虛水腫、腳氣腫痛等癥。
白扁豆
白扁豆為補氣藥,味甘、性微溫,能健脾化濕。常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等癥。
白扁豆補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烈,其能健脾化濕,可用于脾虛泄瀉等癥,常與白術、山藥等配伍應用。
蓮子
蓮子為收斂藥,味甘、澀,性平。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常用于脾虛泄瀉,腎虛遺精,崩漏,帶下,心悸失眠等癥。
蓮子能健脾而固腸,用于脾虛久瀉,常搭配白術、茯苓、山藥等。
赤小豆
赤小豆為利水滲濕藥,味甘、酸,性平。能夠利水消腫,利濕退黃,消腫排膿。常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濕熱黃疸及瘡瘍腫痛等癥。
赤小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使水濕下泄而消腫,比較適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等癥。可單味煎服,也可與豬苓、澤瀉、茯苓皮等藥配伍使用。
總之,上述5種食材熬粥,不僅能夠補氣健脾,還可以祛濕止瀉,常用于脾虛泄瀉,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