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
被征收房屋權屬性質為公房,房屋類型舊里,房屋用途為居住。房屋承租人錢某甲(征收前已報死亡),公房租賃憑證記載居住面積 12平方米。征收時戶籍在冊人員有錢某某的妻子原告王某,錢某甲的女兒被告錢某乙,錢某甲的外孫即錢某乙的兒子被告顧某甲,王某的外孫女被告陸某,共4人。
錢某乙作為代理人與征收部門簽訂《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議》及結算單,結算全貨幣補償總額為人民幣340萬元。
王某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王某認為,其屬于被征收房屋同住人,被告錢某乙、顧某甲、陸某均不屬于被征收房屋同住人,故被征收房屋全部征收補償款應歸王某所有。
一審
一審查明,原告王某與承租人錢某甲于1999年再婚,因離退休其戶籍于2003年自外省市遷入被征收房屋。原告王某陳述其于1999年與錢某甲結婚后在被征收房屋內居住到2005年年底。兩名證人到庭證明原告王某與錢某甲在被征收房屋居住到2005年年底搬離。對于原告王某陳述的居住情況,被告錢某乙不予認可,錢某乙認為王某僅居住到2004年上半年就搬走了,戶籍遷入后并未居住滿一年。
一審另查明,2000年9月,房屋調配單位上海××廠因被征收房屋居住困難,增配原閘北區××路××弄××號××室(配房人口顧某乙、錢某乙,面積30.80平方米),調配類型(動拆遷),調配原因:居住困難,增配住房。
庭審中,被告顧某甲堅持成年后在被征收房屋居住一年以上,被告陸某陳述其從未在被征收房屋居住過。
一審法院認為,依據審理查明的事實、證據,原告王某與被告錢某乙、顧某甲或已取得福利性質房屋或未實際居住一年以上,被告陸某也不符合支內人員子女的政策條件,故各當事人皆不符合系爭房屋共同居住人資格。在分割征收補償利益時,應綜合考慮系爭房屋的歷史來源、相關當事人在系爭房屋內的居住情況、對獲得征收補償利益的貢獻等綜合因素,故法院遵循公平合理原則,對各方當事人可分得的征收補償利益酌情確定。
一審判決:原告王某分得被征收房屋補償款95萬元,被告錢某乙、顧某甲共同分得被征收房屋補償款170萬元,被告陸某分得被征收房屋補償款75萬元。
二審
原告王某不服一審判決,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王某認為,一審判決對系爭房屋共同居住人認定錯誤,判決結果明顯失衡。王某與原承租人是夫妻關系,基于離退休回滬政策將戶口從外省市遷入被征收房屋。王某婚后就在被征收房屋居住生活直至2005年。本案中,無證據證明原承租人或王某在1999年至2005年期間他處另有住房或在他處居住,亦無證據證明王某享受過他處福利住房或拆遷安置,故王某應認定為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王某在婚后與錢某甲共同生活符合常理,當時,兩人他處均無任何住房或住處,王某在戶口遷入系爭房屋后實際居住一年以上,具有事實依據和合理性。王某是高齡老人,無他處住房,應優先保障并解決王某的居住需求。一審法院在系爭房屋征收補償款總額為340萬元的情況下,僅判決王某分得95萬元,明顯失衡。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一審法院認定被告錢某乙、顧某、陸某三人均不是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正確。關于王某,其戶口系于2003年遷入系爭房屋,王某在一審中提供的證據尚不足以證明其所主張的本人居住至2005年搬離的事實,故本院難以認定王某在系爭房屋內實際居住一年以上,其不能被認定為系爭房屋的共同居住人。
鑒于系爭房屋的承租人在征收前已去世,戶內人員均不符合共同居住人條件,故系爭房屋的征收補償利益可酌情在戶籍在冊人員中合理分配。分配時,應綜合考慮各方當事人的情況,結合系爭房屋的來源、當事人的實際居住及他處房屋情況、現實居住需求以及征收補償利益構成等因素予以酌定。
本案中,王某系原承租人的配偶,且系老年人,名下無他處房屋,可適當多分,陸某系王某的外孫女,與系爭房屋來源無關,且從未實際居住,應適當少分。據此,一審法院對陸某可分得的征收補償利益酌定金額過高,對王某可分得的征收補償款酌定金額略低,本院予以調整。王某的上訴請求部分成立,本院對一審判決部分予以變更。
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錢某乙、顧某甲共同分得被征收房屋補償款170萬元,變更一審判決王某分得被征收房屋補償款為130萬元,變更一審判決陸某分得被征收房屋補償款為40萬元。
以案說法
本案中,筆者團隊系王某二審階段的代理人。筆者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上訴人王某是否屬于被征收房屋的同住人,以及一審判決各當事人分得的征收補償款數額是否失衡。
本案中,上訴人王某與原承租人之間系夫妻關系,原承租人錢某甲在世時與王某的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亦長達十多年。法理上看,上訴人王某作為原承租人錢某甲的妻子,當然對被征收房屋享有居住權利,可以被認定為同住人,而本案三位被上訴人則顯然不符合同住人條件。需要注意的是,上訴人王某與原承租人錢某甲之間是再婚夫妻,再婚時,被上訴人錢某乙已經成年,被上訴人錢某乙與上訴人王某之間并未形成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子女關系。在此情形下,如二審認定上訴人王某為同住人,則全部征收補償款將歸王某所有。為此,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為本案二審判決需要充分考量的關鍵。
從二審判決結果來看,涉案房屋全部補償款在上訴人王某與外孫女陸某一方和錢某乙與顧某甲一方之間各半分得。同時,二審考慮到上訴人王某系老年人,在分配補償款時應適當多分,故對一審判決予以調整。
需要指出的是,本案各當事人均不屬于同住人,而本案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戶內人員均不屬同住人情形下以“按戶均分”為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分配公房征收補償款時應充分考慮各方當事人實際情況,根據公房征收補償結果,酌情分配,確保了各方當事人的補償利益免于失衡,實現個案的公平正義。
作者: 陳宏偉 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伙人
上海市律師協會建筑房地產、婚姻家庭專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