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當前裁判口徑,知青、知青子女回滬無論是否實際居住,只要未曾享受過福利分房,均能被認定為公房同住人。區別在于,如果回滬后長期穩定居住,則能拿齊人均數(比如該房有1個承租人及3個同住人,原則上該4人各分得征收款的1/4),但如長期未居住,則只能拿到人均數的70%左右。而對于知青配偶,如果也是上海下鄉的,則一般認定為同住人;但如是從外地下鄉的,各院裁判口徑不一,多數認為,如該配偶回滬后未實際居住,不能認定為公房同住人,反之如回滬后穩定居住或因家庭矛盾無法居住、房屋狹小等原因未住,則可認定為同住人。
參考案例:(2021)滬02民終8167號
法院認為,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的貨幣補償款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王A系知青,其依據知青政策回滬,可根據政策享受知青待遇。楊B、楊小B分別系知青配偶和知青子女,可享受相應待遇。一審判決根據相關證據所作認定無誤,故王B方關于王A不是根據知青政策回滬的上訴理由無證據佐證,本院不予采納。系爭房屋為公有住房,并非私人的遺產,對老人的贍養問題不影響征收補償利益的分割。故王B方的該項上訴理由亦不成立。王B長期不在系爭房屋內居住,且享受過動遷安置,應當少分。一審判決酌情確定的金額并無不當,本院可予維持。
最終,法院判決王A、楊B、楊小B家庭分得213萬(總動遷款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