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2021年,黃浦區一處老公房動遷了,承租人是張某宗,戶籍在冊人員為張某宗本人、侄子張小明、弟媳孟某嫻,房屋的動遷利益總共為700多萬元。動遷協議簽訂后,戶籍并不在動遷房中的弟弟張永明提出來要分割動遷利益,還表示要分得650萬元,這是否讓你大跌眼鏡?戶籍都不在公房內,并且還是哥哥承租的房子,弟弟竟然想來分蛋糕。最為更重要的是,弟弟的訴請最終還被法院支持了!到底為何?讓我們一探究竟!
時間還得倒回20年前,那是1998年,弟弟張某明為了改善住房條件,想買一處公房,但是他名下已經有一處公房了,買公房就必須把戶口遷到所買的公房里,若是以后自己現在承租的公房動遷了,豈不是要損失很大的利益。于是,張某明找到房屋中介咨詢,看是否有辦法既能讓自己保住已有公房日后可能過獲取的動遷利益,又能再買一個公房。經過幾番詢問,中介告訴張某明,可以找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把房子掛在他的名下。
張某明一聽,這倒是個法子,想了幾輪,他決定找哥哥商量看哥哥張某宗是否同意幫他掛個名字。聽了張某明講完之后,哥哥是同意的,于是張某明就在中介的見證下,帶著哥哥與xxx公司簽訂了《置換購房協議書》,購房款由張某明分五筆支付給了xxx公司,xxx公司給張某明開了收據。哥哥張某宗就這樣成為了這個房子的承租人,為了以后動遷能多分得幾個“人頭費”,張某明在1999年年初將自己妻子和孩子的戶口也遷進了這個房子,并將房子進行了裝修,從那時開始,張某明一家就一直居住在這個房子里。
2021年,這個房子動遷了,張永宗與動遷組簽訂了動遷協議,協議簽好后張永明找到哥哥聊動遷款分配的問題,稱動遷款可以適當分給哥哥一部分。張永宗卻稱公房動遷都是看戶口的,張永明戶口不在里面,根據政策沒有權利分得動遷款,只能分給侄子40%的動遷款,大頭應該歸承租人。由于雙方協商的方案差距過大,協商失敗。無奈之下,張永明只得將哥哥告上法庭,其訴求是要分得全部動遷利益,理由是該房子由自己購買的。
法院經過審理,認定了以下事實:
1、《置換購房協議書》原件由原告張永明收執。
2、另簽了一份《三方協議》,協議由中“張永宗”的字樣是張永明寫的;
3、1998年的五筆購房款的收據原件、購房合同等原件均由張永明保管;
4、張永明的單位出具了一份證明,并加蓋公章,證明內容為張永明為我單位職工,1976年因搶救國家財產被嚴重燒傷,1999年年初,張永明向單位提出申請,希望單位能幫助裝修其購買用于自身居住的系爭房屋;
5、海端正公房管理有限公司南京東路街道物業服務中心出具證明,證明其張永明的妻子和女兒長期居住于這個動遷房中。
6、當時購買房子時的房屋中介出庭作證,是其給張永明的出的主意,可以讓信得過的人做承租人,于是張永明找了哥哥,中介作為擔保人在協議上簽字了。
【法院觀點】
一、根據上面的事實以及雙方陳述的合理性分析,法院最終認定原告主張其與被告存在“借名買房”約定的事實具有高度可能性,可以認定上述事實存在。
二、從市場購買的使用權房屋,雖然性質為公有住房,而系實際出資人支付的對價所獲得的房屋使用權利,故房屋征收補償利益原則上由出資人享有。本案中,張永明通過借名買房,將房屋使用權登記于出名人張永宗名下,不存在合同無效的的情形,為遵循合法、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張永明應認定為本案征收補償利益可分配人員。三原告對其之間份額不要求區分,法院予以準許。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原告的訴訟請求,法院予以支持。此外,審理期間,原告愿向被告適當給付費用50萬元,法院予以準許。另外,特定指向費用應由特定人員依法享有。
綜上,法院作出如下判決:
1、動遷款7,379,083.66元中原告張永明、張某、孟某嫻分得人民幣7,349,083.66元;
2、被告張永宗分得特殊困難對象補貼30,000元;
3、原告張永明一家三口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一次性支付被告張永宗人民幣50萬元。
【律師分析】
公房動遷利益與戶口直接掛鉤是廣為知曉的,動遷利益一般都是歸于承租人和共同居住人所有,同住人認定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在動遷房中有戶口。但是,通過閱讀本文這個案例想必大家都比較清楚了,并非所有的公房動遷都考慮戶口、考慮承租人和同住人。90年代后期以及再往后通過自己出資購買獲得的公房,動遷利益是歸出資人所有的,這個問題卻往往被很多人忽視。其實,這個問題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房屋動遷拆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俗稱“2004年3號文”)第十二條第二款中就有明確規定:“通過市場買賣取得的使用權公有居住房屋被拆遷后,所得到的貨幣補償款,一般應歸出資人所有”
話說到這里,因為“出資購買”的情況在現實中非常的復雜,每個案件的情形都有差異,誰出資、如何出資、出資多少、是否做過約定、出資的性質、證據的收集、涉及遺產等都是很重要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能否分得動遷利益。律師建議遇到類似情形的居民朋友,先咨詢專業動遷律師,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