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公房動拆遷分配糾紛|全方位解析
法律依據:
(1)《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細則》,公有房屋承租人所得貨幣補償款、產權調換房屋歸公有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
(2)《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細則》,共同居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征收決定時,在被征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并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
他處雖有住房但居住困難,指在他處房屋內人均居住面積不足法定最低標準的情況。這里所指他處房屋性質,僅限于福利性質取得的房屋,包括原承租公有住房、計劃經濟下分配福利房、自己部分出資的福利房,房款的一半以上系用單位的補貼所購買的商品房,公房被拆遷后所得的安置房(包括自己少部分出資的產權安置房),及按公房出售政策購買的產權房等。
實踐中裁判觀點解析
一、戶口不在被征收房屋內,可否被認定為被征收公房同住人?
常規情形下,戶口不在被征收房屋內,不屬于同住人自無疑問,但以下幾種情形,即使戶口不在被征收房屋內,仍有可能被認定為公房同住人:
(1)具有本市常住戶口,因結婚而在被拆遷公房內居住,即使居住未滿一年,也視為同住人,但其在該處取得拆遷補償款后,一般無權再主張其他公房拆遷補償款的份額;
(2)無本市常住戶口,至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因結婚而在被拆遷公有住房內居住滿五年的,也視為同住人。
(3)房屋拆遷時,因服兵役、讀大學、服刑等原因,戶籍遷出被征收的公房,且在本市他處也沒有福利性質房屋的。
二、實際居住不滿一年,能否被認定為同住人?
常規情形下,在被征收公房內有常住戶口,實際居住不滿一年的,不符合同住人條件,不能獲得相應的動遷利益,但如果因家庭矛盾、居住困難等原因在外借房居住,他處也未取得福利性房屋的,可被認定為同住人
三、戶口報出生并實際居住在被征收公房內,后戶口遷出再遷回,末次戶籍遷入以后實際居住未滿一年的,能否被認定為同住人?
按當前法院裁判案例及主流裁判觀點,認定居住的時間節點以戶口末次遷入為準,即使此前在被征收公房內長期居住,但末次戶籍遷入以后未曾實際居住滿一年的,照樣不符合同住人資格。
四、未成年時期戶口遷入并居住,成年以后實際居住不滿一年的,能否被認定為同住人?
按當前主流裁判觀點,即使未成年時期長期實際居住,但成年以后居住未滿一年的,不符合同住人條件。
五、未成年人能否作為獨立個體獲得被征收房屋公房動遷利益?
按照當前法院裁判案例及主流裁判觀點,未成年人不能作為獨立個體單獨獲得一份動遷利益,如果該未成年人的父母符合同住人條件的,可在其父母的份額上進行適當照顧。如果該未成年僅基于幫助性質遷入,其父母戶口不在被征收房屋內,則不能獲得動遷利益。
六、承租人或者在冊戶口人員放棄中國國籍,加入外國國籍的,能否獲得被征收房屋動遷利益?
因房屋征收系對我國本國公民的安置,因此,在被征收公房承租人或者其他在冊戶口人員已加入外國國籍的情形下,因國籍的喪失而失去分配資格。此處有一個疑問的地方是,如果該公房內僅承租人一人,并無其他符合條件的同住人的,則動遷利益不排除仍可歸屬于承租人的可能性。
七、已經獲得境外永久居留權長期居住在境外的,能否被認定為同住人?
與上述情形不同的是,取得境外永居資格(俗稱“綠卡”),其國籍仍屬于中國,因此,司法實踐中并不會據此排除該人同住人資格,仍須結合曾經的實際居住以及他處房屋情況進行個案判斷。
八、空掛戶口人員的補償利益如何認定
空掛戶口在被征收房屋內無居住利益,不符合同住人資格,一般不屬于征收補償安置對象。如果在征收安置補償當中,確實基于該空掛戶口人員的戶籍因素增加了相關利益的(被認定為居困托底保障),可適當給予貨幣補償。
九、如何判斷同住人認定當中的“居住困難”
“居住困難”是指在他處房屋內人均居住面積不足法定最低標準,須注意的是,并非以征收時的法定居住面積為標準,而以當初受配房屋時的法定居住面積為準。
十、承租人在征收前將房屋出租給案外人使用或經營的,房屋的實際使用人(次承租人)能否參與動遷利益的分配?
根據規定,一般租賃合同的承租人不再是征收補償法律關系中的被安置人,因征收導致租賃合同無法繼續履行的,屬于一般租賃合同糾紛。
十一、因結婚而長期居住在被征收房屋內,后因離婚而搬離,但戶口仍在被征收房屋內的,能否被認定為同住人。
按當前主流裁判觀點,與該房屋來源沒有關聯的一方因離婚搬離而當然失去居住利益,即使離婚前曾經長期實際居住,仍不屬于同住人。如雖然離婚,但并沒有搬離,長期實際居住在被征收公房內至動遷,且名下無房,或可爭取部分利益。
十二、被征收公房空戶,動遷利益如何分配
按當前主流裁判觀點,被征收公房零戶口,在沒有被報收的情況下,相關的征收利益參照私房按繼承處理,在原承租人法定繼承人之間進行分配。
十三、知青及知青子女在認定公房同住人時有無特別之處?
按當前主流裁判觀點,知青及知青子女按政策遷至被征收房屋內,因客觀原因無法居住(比如因家庭矛盾、房屋面積等因素),只要該知青或知青子女沒有書面放棄居住利益或者動遷利益的,則即使實際居住未滿一年的,仍屬于同住人。
十四、經濟適用房是否屬于“他處有房”?
按當前主流裁判觀點,“他處房屋”僅限于福利性質,經濟適用房不屬于福利分房,不影響同住人資格的判定,但在動遷利益分割時或可能會份額略少部分。
十五、所有戶口在冊人員均不符合同住人條件的,動遷利益如何分配?
按當前主流裁判觀點,因所有人都不符合同住人條件,在此種情形下,結合戶口及實際居住等因素,在在冊戶口之間進行分配。
十六、在動遷過程中被指定為承租人或者簽約代表,是否意味著同住人身份?
按當前主流裁判觀點,無論是在動遷過程中被指定為承租人,還是被全體在冊戶口推選為簽約代表,其權限僅及于簽署動遷安置協議、結算單等,并不涉及動遷利益的獲得與分配,被指定的承租人或者簽約代表是否能夠獲得被征收房屋動遷利益,仍然需要按照同住人標準逐項進行判
十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不能被視為同住人,無權分公房動遷利益。
1、將本來享有的他處公房予以處分,如將曾經獲配或者動遷安置取得的房屋的權利進行出售、贈與、放棄,然后居住在被拆遷的公房內。
2、已經獲得了單位的購房補貼款,有能力購買房屋而不購買,仍然居住在被拆遷的公房內。
3、已經在本市其他地方獲得過動遷款。
十八、公房拆遷補償款當中的非居住(營業面積)用途補償部分如何分配?
根據本市相關規定,被拆遷的房屋屬于居住和非居住混合兼用的,如果拆遷單位在結算動遷款時已經明確區分居住補償和非居住部分補償份額的,則對居住部分的動遷款,承租人和同住人均可以要求共同分割。對非居住部分的動遷款,利用該房屋進行經營的人是承租人或者同住人的,則該承租人或者同住人可以適當多分。
十九、公房拆遷補償款當中的非居住(營業面積)用途補償部分如何分配?
根據規定,被拆遷的房屋屬于居住和非居住混合兼用的,如果拆遷單位在結算動遷款時已經明確區分居住補償和非居住部分補償份額的,則對居住部分的動遷款,承租人和同住人均可以要求共同分割。對非居住部分的動遷款,利用該房屋進行經營的人是承租人或者同住人的,則該承租人或者同住人可以適當多分。
二十、出資購買的公房動遷利益歸屬?
按照當下裁判觀點,出資購買的公房動遷利益歸屬于出資人,不作同住人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