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北歐風裝飾、家居的盛行,北歐的福利制度也成了大家討論的熱點。
有很多人以為,福利制度是近現代才出現的產物。
但其實,在古代中國,宋朝政府就建立起了一套“從搖籃到墳墓”的超完備福利救濟制度!
年度重磅《五萬年中國簡史》,揭秘宋朝人的完美福利,以及福利背后的故事!
貧困家庭生下了孩子卻無力撫養的,官府要發錢救助,一名嬰兒可獲得4貫的“奶粉錢”,以購買力折算的話,大約相當于今天的2000元。
盡管政府發放了胎養助產的救濟金,但許多貧民還是會將嬰兒遺棄。于是宋政府只好設立收養嬰兒與孤兒的福利孤兒院,當時叫“慈幼局”。宋朝人還不知道怎么生產奶粉,所以慈幼局還要出錢雇用奶媽哺乳,待孩子大一點,才用米糊喂養。宋朝在京師和地方都設有福利養老院,北宋時叫“居養院”,南宋時叫“養濟院”。凡60歲以上的鰥寡孤獨老人,都可以進入福利院養老。國家給他們的養濟標準一般為每人每日1升米和10文錢;對80歲以上的居養老人還有額外補助,另給大米及柴炭錢;90歲以上老人每日有醬菜錢20文,夏天給布衣,冬季給棉衣。宋朝政府給貧困家庭提供的治病福利,也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是政府提供低于市價的藥品。南宋時,臨安與各州縣都設有官藥局,類似于今天的平價大藥房兼門診部,老百姓生了病,可以到官藥局就診取藥,官藥局只賣成本價;最早的福利醫院出現在北宋元祐年間,是蘇軾在杭州擔任太守時創建的,當時叫“安樂坊”,后來宋朝政府將這類福利醫院統稱為“安濟坊”。不管古今中外,總有一些人不但活得艱難,就連去世了也無人送葬、無地可葬,非常可憐。為此,宋朝政府要求京師與地方都劃出一塊荒地,建成福利公墓,叫作“漏澤園”。里面多是沒有親屬的死者,如果貧困家庭愿意將過世的親人葬入漏澤園,也是允許的。漏澤園還聘請了有德僧人主持、管理,為亡靈超度。
我們知道,宋朝貧富分化嚴重,人口流動頻繁,大量流民涌入城市討生活,許多人甚至淪為流浪乞丐。一是根據宋神宗頒發的“惠養乞丐法”,每年農歷十月入冬之后,各地政府要將流浪乞丐一一登記在冊,每人每日發米豆一升,從本年十一月初一開始發放,至來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
二是根據宋徽宗時期的居養法,遇有冬寒雨雪天氣,允許流浪乞丐進入居養院生活。居養院通常從農歷十一月初開始收留流浪乞丐,至明年二月底遣散。我們去看北宋《清明上河圖》,可以在圖中找到幾名乞丐。《清明上河圖》畫的是清明時節的東京街頭,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三四個月,寒冬季節,那么居養院就有義務收留這些流浪乞丐,以免他們饑寒交迫,橫死街頭。但放在中國歷史上,宋朝建立的福利制度可以說是最發達的。宋朝之前,歷代王朝當然也有針對貧困人口的救濟,但基本上是臨時性的救濟,比如發生災荒之后,政府會開放糧倉賑災,我們很難說這是福利制度。宋朝之前,也出現了若干負責救助貧民的機構,但基本上是佛教寺廟設立的,日常也由僧人主持、管理。與其說是國家福利機構,倒不如說是宗教人士主持的慈善組織。
而宋朝之后,雖然有一些福利機構還在維持運轉,但已經不會像宋王朝那樣,由政府建成一個“從搖籃到墳墓”全覆蓋的貧民福利體系。財政無力支持國家福利,只好依賴民間慈善組織救濟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