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象曰:澤上有地,臨
。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臨,澤上有地。臨,基本上就是領導眾人、治理天下的意思。有句話叫“君臨天下”。就是那個意思。
這個卦上面是坤卦,坤德有正直、端方、宏大的意思,而且最主要的卦德就是“順”——順服天道。坤卦象征在上位的領導人,領導人就應該具備“坤”的德行。
下面是兌卦,象征在下位的老百姓。兌既有口之象,又有沼澤、湖泊的象征。“臨”天下一定要注意老百姓的“口”。第一要保證他們吃飽,第二要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唐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子說:“高以下為本,貴以賤為基。”。都是在說“臨”的基礎就是老百姓,單個老百姓看起來并不起眼,但匯集起來的力量卻沒有力量可以抵擋。要保證“臨”,必須讓老百姓安定。
能夠“臨”,當然是“元亨利貞”的。為什么“至于八月有兇”呢?因為農歷八月是“酉”月,“酉”這個位置是西方兌金活動力最強大的時候。“坤”在那個時候不一定能鎮得住這個“兌”,那樣“臨”這個狀態就很難維持了。
初九:咸臨,貞吉。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初九:
得位,不得中,無比,有應。初是萌芽位。
初九咸臨,“咸”在這里有感應的意思,第三十一卦“咸”卦就是專講感應的卦。初九是道德君子受群眾擁戴的意思,因為他的志向和行為都非常正,符合道德,所以能夠得到群眾的擁戴而成為領導。這當然是吉利的。
初九與六四遙遙呼應,這也是“咸”的意思。說明他不但得到群眾擁護,也有上級的支持。初九是基層干部。
九二:咸臨,吉
,
無不利。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九二
,失位,得中,上比,有應。二是吉利位。
九二和初九相似,都是“咸臨”,能夠得到群眾的擁戴,而且遙遙與六五君位呼應。這是他“吉,無不利”的原因。
九二比之初九,地位更高,而且有獨當一面的權力。但正由于此,他所要考慮的綜合因素就更多。以陽剛之體而處于陰位,說明他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處理方方面面的問題,有時候難免要犧牲一些“正義”性委曲求全來協調各方面的關系。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六三,失位,不得中,下比,無應。三是兇險位。
六三甘臨,甘就是“甜”,當官自然有各種合法、不合法、半合法半不合法的“甜頭”——都是因為權勢而來的好處。沉迷于這些“甜頭”、“好處”、“特權”從長遠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無攸利”。
但是如果能夠正確看待這些送上門來的好處,合理地對待這些分內的或是分外的特權和實利,不被這些“甜頭”迷亂了心志,那么就不會有過錯。
六三以陰而處于陽位,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越了自己的本分,“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應該注意自我反省。但只要認真反省,糾正錯誤,永不再犯,那么就算有錯誤也不會長久。
六四: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六四,得位,不得中,無比,有應。四是機遇位。
六四至臨,“至”有“到達”的意思,在這里也有盡心盡責的意思。
六四是安分盡責的官員,在他這個級別上,看起來沒有顯赫的成績,但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能夠在其位而盡其責,就是沒有過錯的。
四位也是機遇位,可能會向六五轉化,也可能向六三轉化。全看自己能不能把持得住。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六五,失位,得中,無比,有應。五是成功位。
六五知臨,“知”首先是大家都知道的意思,其次也有自己不再迷惑的意思。《道德經》上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六五是大領導,第一把手。作為統攬全局的最高領導人必須既能“知人”,又能“自知”。這樣才能承擔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上六:敦臨,吉
,
無咎。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上六,得位,不得中,無比,無應。上是衰竭位。
上六是“臨”之極,由外轉向內。自己要善于做自己的主宰。
敦臨,“敦”,就是敦厚、誠樸的意思。《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又說:“敦兮其若樸”。又說:“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講的都是如何內修道德。
我國古代奉行的思想一向是“內圣外王”——既首先在內成為一個圣明的君子,而后再向外推行“王道”,實現“王道樂土”,造福天下百姓。當他完成了服務天下的志向以后,退隱后的生活仍然是進修天道。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實現符合于天道的人生價值。
吉、兇、悔、吝、無咎。
《系辭傳》曾就“吉兇悔吝”分析道: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吉、兇、悔、吝、無咎,這些斷辭是根據以上六爻關系的體例得出來的。如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憂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那就可能呈兇象。
易經卦辭對吉兇下的斷語可分為九個等次,按順序依次為吉、亨、利、無咎、悔、吝、厲、咎、兇。吉兇是《易經》占卜中好與不好最基本的斷語。
易經卦辭“吉”是吉祥。
易經卦辭“亨”是暢通、順利。
易經卦辭“利”是有益,適宜。
介乎吉兇之間的是“無咎”,咎是過錯,無咎是沒有過錯,平平常常,沒有咎害。
易經卦辭“悔”與“吝”是“小疵”,都是小偏失、小兇害。但兩者發展方向不同。“悔”是有過失而悔恨,能接受教訓,可走向“無咎”,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憂悔。“吝”是羞辱,雖然不是兇,但不知羞辱會走向咎害,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吝難。
易經卦辭“厲”是危險,但吉兇未定,按卦爻辭的指示去做會化險為夷,反之則會由厲而致兇,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危厲。
易經卦辭“咎”是出了過失,要承擔責任,比兇的后果要好一些,但災害免不了,在吉兇程度上相當于咎災。
易經卦辭“兇”是兇惡,兇險,是最壞的結果。
但易經卦辭中的吉、兇等預測未來結果的判斷,大多是有條件的。只有注意到所限定的條件,才能得出正確的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