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位來參加心靈陽光分享會的女性朋友,說到爸爸去世后媽媽就到杭州和自己一起生活,但媽媽很長一段時間情緒低落又暴躁,總覺得女兒對自己的關心不夠,不能有一點不順心的事情,最后去醫院檢查為抑郁癥。
因為對于抑郁癥了解的也不多,一開始她對媽媽很耐心,想著她可能因為一時接受不了爸爸的去世,過段時間就好了,可惜事與愿違,她想要媽媽出門交些朋友,慢慢調整自己的情緒,媽媽也是很多理由不敢出門。她還帶著媽媽去聽心理相關的講座、甚至給她找份輕松的工作,這都沒有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弄得自己很疲憊焦慮,她希望媽媽不要粘著她,自己的工作也很辛苦,下班回家還需要伺候媽媽的情緒很累。
那么,對于抑郁癥患者的家屬,生活中到底該怎么樣應對患者呢?
1、首先要做好心理準備,如果自己的親人被診斷為抑郁癥,請做好長期“戰斗”的準備,知道不能一下子要求他們好起來,給予寬松的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在恢復期間,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強制患者去戰勝抑郁,過多的干預和指責只會影響患者的恢復。
2、學會隔離患者的情緒,最常見的交流模式就是家人和患者的交流惡性循環模式:剛開始家人可能更多的是理解和寬容,時間一長,患者還是沒有好的改變,家人就容易衍生出無奈煩躁甚至焦慮氣憤,認為患者沒有用,無病呻吟。而患者本身也就更容易產生情緒的惡化,對家人漠不關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就是上面那位女性朋友的例子,所以要學會隔離患者的情緒,保護好自己,才能幫助到患者。
3、適當的鼓勵和支持會讓患者更加有信心,很多患者對于自己的康復是沒有信心的,對未來更是迷茫,這時候家人的鼓勵和支持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不能過度,給患者造成壓力,這樣就會適得其反。更不能對患者漠不關心,這無疑會是患者心靈上的第二道傷。
4、讓其行動起來,適當承擔責任,因為患者本身行動能力是很低的,如果不叫他,可以自己一個人躺在床上不動,所以家人要能夠根據他們的情況讓其動起來。如果感覺工作壓力大,可以換一份輕松的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那么在家幫忙做些家務;如果不能做家務,就要適當的運動散步,總之,要讓其動起來,生命才能有能量。
5、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因為對于心理健康知識并不普及,很多家屬都不了解抑郁癥,所以在應對的過程中容易不知所措,可能一不小心就傷害到患者,所以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能量更能夠支持和理解患者。
另外,一旦發現家人有抑郁傾向,就需要及時的開解、并支持其看心理咨詢(有的朋友不喜歡到醫院就診)咨詢師會對其有初步的診斷,若是問題嚴重,會轉介到醫院心理科。通過適當的藥物和心理咨詢輔導,一起幫助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