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診的書并不多,而帶舌象圖的又少之又少。
如在舌診圖下附有相應的病案及方解,實乃中醫學子之所求。
舌診是通過觀察病人舌質與舌苔的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屬于中醫“望診”范疇,是中醫的特色診法之一。“有諸內,必形諸外”,通過觀察舌的變化,可以測知內臟是否患有疾病。正常的舌是淡紅舌,薄白苔。
舌診臟腑分布圖
舌的不同部位分候不同的臟腑。心尖主候心肺疾病,舌邊主候肝膽疾病,舌中主候脾胃疾病,舌根主候腎病。如果臟腑出現了異常,那在舌的相應部位一般會有所體現。
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深入研究舌診,他們通過舌熒光檢查、舌印檢查、舌的病理切片檢查、舌的活體顯微鏡觀察、刮舌涂片檢查,以及各種生理、生化、血液流變學測定等等,探索舌診的奧秘。
我國歷史上的中醫舌診書,比較有名的有《敖氏傷寒金鏡錄》《傷寒舌鑒》等。《敖氏傷寒金鏡錄》中有36幅舌象圖。《傷寒舌鑒》是清代張登所著的一本舌診專著,書中載有120幅舌象圖,以仲景傷寒六經辨證為主,按六經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介紹了各種舌象。
馬一森老師在《傷寒舌鑒》的基礎上增加了注釋、方解、醫案等內容,并依原圖進行重新繪制,著成《傷寒舌鑒注釋》一書,使原書更具實用性。
封面
下面列舉書中一例:
白苔黃邊舌
原文:舌中見白苔,外有微黃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注釋:邪熱入里,三焦熱盛,見舌中白苔、外有微黃。癥必見煩熱下痢,口燥咽干,小便黃赤,脈數有力。治宜瀉火解毒。黃連解毒湯(黃連 9g,黃芩 6g,黃柏 6g,梔子 9g)主之。外有表證,內停水濕,也見舌中白苔、外微黃。癥見惡寒,頭痛發熱,煩渴欲飲,小便不利,水入即吐,水腫,霍亂吐瀉,短氣而咳,脈浮。治宜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五苓散(豬苓 9g,茯苓 9g,白術 9g,澤瀉 15g,桂枝 6g)主之。
醫案:劉某,男,32歲。平日喜愛辛辣食物,喝酒吃肉。昨日背發一疔瘡,紅腫疼痛難忍,來我所就診。患者體豐,自述平時身常長瘡,牙齦出血,現大熱煩擾,口燥咽干,背瘡紅硬熱痛,大便干秘,舌邊黃中白,脈數有力。辨證屬熱毒內盛,氣血瘀滯。《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之說。予黃連解毒湯加味(黃連 9g,黃芩 6g,黃柏 6g,梔子 9g,紫花地丁 15g,金銀花 30g,野菊花 15g,蒲公英30g,赤芍 12g,連翹 15g,浙貝 15g,大黃 9g),瀉心火而解熱毒。三劑,疔瘡不紅腫,熱痛減輕,大便也不干燥,繼原方去大黃,減金銀花 15g,蒲公英 15g,加玄參 15g,七劑,諸癥痊愈。囑其少食辛辣食物、少飲酒,多以清淡素食調養。
編輯感悟:原文內容極簡,白苔黃邊舌,后給出二方:解毒湯與五苓散。并未給出適應證,讀者有無從下手之感。馬一森老師指出見此舌有二證,一為三焦熱盛,一為內停水濕。相應的選擇黃連解毒湯與五苓散,并給出臨床醫案,使之成為一本可以使用的書。醫者各有其見,具體如何理解使用,那就要中醫學子們在臨床中細細體悟了。
下面再附幾張舌象圖與原文與您分享:
白苔中紅舌
原文:此太陽初傳經之舌也。無汗者發汗,有汗者解肌。亦有少陽經者,小柴胡湯加減。
黃尖舌
原文:舌尖苔黃,熱邪初傳胃腑也,當用調胃承氣湯。如脈浮惡寒,表證未盡,大柴胡兩解之。
灰黑尖舌
原文:已經汗解而見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有飲食邪熱復盛之故,調胃承氣湯下之。
紅中微黃根舌
原文:熱入陽明胃腑,故舌根微黃。若頭汗、身涼、小便難者,茵陳蒿湯加梔子、香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