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天慶”古幣,乃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年間( 公元1101—1125年)之鑄幣。
?
? 在遼代鑄幣中,因發現較早,經名家考證并得公認,屬最早的古幣名珍。
有大藏家鄭家相先生(1888-1962。浙江鄞縣人。1914年畢業于浙江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曾任上海隴海銀行常務董事。他自幼受其父影響,對泉幣頗有興趣。曾捐贈給南京博物院梁五銖錢范119件;捐贈給寧波天一閣銅鼎、銅爐、銅造像及瓦當、量器等文物;1962年,其夫人吳秀卿秉承先夫遺愿將生前所藏文物6409件,古籍圖書256冊全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著《遼錢考》中稱其:
“系遼天祚帝天慶年間(公元1111—1120年)之鎮庫錢也”,認定“存世僅二品”。“兩枚同樣大小, 其中一枚有一層薄的金色外表。”
“大遼”為國號,“天慶”系年號,與“大夏真興”同為集國號年號于一錢者。面文楷書旋讀,制如當十,徑4.4厘米,光背無文。 此錢制作精工,厚重壯美,傳世僅二品,然文字稍異。
但對此錢的鑄造,錢幣家衛月望又疑為圣宗朝叛將大延琳居東京時(1029年)所鑄。他認為:
“大”系延琳之姓,“遼”為僭號“興遼”之簡稱,“天慶”亦其所行年號。又東京素有錢帛司鑄錢之例,故大延琳造此大錢以慶開國也非不能。然,又考慮到天祚之世府庫空虛,又有金兵威逼甚緊,復造“大遼天慶”又有所難。
當下,出土的存世“大遼天慶”錢已遠不止兩枚。所見藏家展示的實物錢幣有大小,材質有鎏金,銅,銀,合金等多種。所以,對“大遼天慶”古幣的實際鑄造時間,鑄造地點,是鑄造爐開爐之“鎮庫錢”,還是“開國紀念幣”,均還有繼續研究的必要。 然,盡管今天其量已有多枚,也非藏家可唾手可得之物,仍是稀罕之寶貝。
老朽有幸藏有一枚銀質折十型遼“大遼天慶”。
?
? 此銀幣實測直徑:
45.2mm,厚3.2mm,穿9.5 mm,廓 1.0-2.8(背廓)mm,外緣2.2mm,重38.4g。
用容積法粗測,比重達11.81g/cm3(因遼錢為多金屬合鑄,比重高于銀10.5g/cm3,估計有合金),屬銀品無疑!錢幣文字古樸霸悍,包漿醇厚老到,穿壁精修,系本人收藏數十年之舊藏。
該藏品曾在其他平臺展示過,對其真偽評價不一。
估計一,是因有書著說存世僅兩枚而誤導藏家,凡書上講“僅有“的錢幣,腦中立即閃出世上絕無可能再有真品的判斷!
二是也有人可能一生未見過。對沒見過的錢幣不是采取嚴謹的態度蘇研究去追究,不認真觀察,研究,思考,習慣性的說假。至于真在哪?假在哪?自然是與自己無關。沖口而出,圖口舌之快!
收藏,需要客觀,嚴謹的態度,不輕言真假。
還好,老朽收藏近半世紀,磨煉出一個好的心態,能承受各種褒貶。
最近拜讀過一位藏友陶勤之先生的博文:《不知道多數人都認識的古董肯定是普貨》受益匪淺。
其中有一段講得非常精彩。現摘錄于此與同好分享共勉:
“收藏精稀古董的人在中國的文物收藏界是很少一部分人!
這一部分人既不會和別人同流合污,也不會在收藏愛好者的隊伍中拉幫結伙忽悠別人!一門心思的研究自己的收藏品真在哪里假又在哪里!
曲高和寡!
他們是孤獨的一小部分收藏愛好者!不在乎別人說他們收藏的古董真假!
因為他們相信一個真理:
真的不會假,假的自然不會真! 這是先輩們的總結!是沒有人能夠否定或推翻的真理! ”
2022-3-29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