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親密關系中的自戀需要


摘要:
   
親密關系是對人類來說最為重要的一種人際關系,而且貫穿人之發展始終的永恒主題,國內外的學者也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和闡述。本文中,筆者結合相關理論和親身經歷,提出了親密關系發展的幾個階段,并從自體心理學自戀需要的角度進行闡釋,以其更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親密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從而更恰當而有效地處理親密關系,使之健康幸福地發展。


關鍵詞:親密關系  自戀 自戀需要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成長,到生存至今,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關系。比如我們與父母兒女的互動,我們與親朋好友的交流,我們與同學同事的共處,我們與陌生人的偶遇等等,都是在關系中實現并完成的。而其中對我們影響最大、最滿意、最有意義的一種關系莫過于親密關系。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可以擁有了解、關心、信賴、互動、信任、承諾等(莎倫?布雷姆,2002),也正因此親密關系完全不同于一般關系。
廣義的親密關系其實伴隨我們一生,其中包括與父母與兒女的親情,與摯交好友的友情,與親密愛人的愛情。而筆者在此文中主要關注的是典型的或者說狹義的親密關系——即婚戀關系。
  
縱觀人之一生,從出生,長大,到讀書、工作,到戀愛結婚、養兒育女,到夕陽西下、與世長辭,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生活在婚戀的親密關系中。不言而喻,如何認識親密關系?如何面對親密關系中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如何在親密關系中成長和成熟?這些都成為值得探索的人生重要主題。當然關于親密關系的探討已經很多,我將從自體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從自戀需要的角度來理解和詮釋親密關系的發生和發展,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親密關系,使我們的親密關系更健康地發展。

一、 親密關系的發展過程:
1
、國內外研究觀點
   
國內外業界對于親密關系的討論已經為數不少,精彩紛呈。
   
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19861987)對愛情進行主題研究,認為三塊不同的基石能夠組合成不同類型的愛情。愛情的第一個成分是親密,包括熱情、理解、交流及分享等特點;第二個成分是激情,以身體的欲望激起為特點;第三個成分是承諾,包括將自己投身于一份感情的決定及維持感情的努力。在其理論中,這三個成分被看做兩人分享的愛情三角形的三個邊。因三個成分強弱的不同而出現無愛、喜歡、迷戀、空愛、浪漫的愛、友伴的愛、虛幻的愛和圓滿的愛等不同的關系類型。雖然三元理論所清晰限定的類型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如此涇渭分明,但它為我們研究和理解不同類型的親密關系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用的框架。

   
美國心理學家莎倫?布雷姆等也著有《親密關系》一書專門討論親密關系。其中作者們綜合了社會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等多個分支的力量和研究成果,探究了長期以來詩人、劇作家、哲學家,乃至醫學家對親密關系的理解和論斷(彭凱平,2005)。
  
作者們認為,親密關系的發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從相互吸引開始,然后在認知中將伴侶理想化,再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產生相互依賴,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
  
具體來說,親密關系開始的第一大步總是一樣的:人與人之間的吸引,接近某人的渴望。吸引開啟了發展愛情的可能性。而且吸引受到相像的強烈的影響,有著相似背景、個性、外表吸引力和態度的人們更有可能彼此吸引。(布雷姆)人們經常以一種積極的幻想盡可能好地描述自己的伴侶(Murray1999)。這種幻想混合了對伴侶的現實人生和完美伴侶的理想化看法。他們并非忽略伴侶現實中的真實缺陷,只是認為這種缺點沒有別人所知的那樣顯著(Murray & holmes1999)。積極的幻想將伴侶理想化,所以人們對伴侶的判斷比伴侶對自身的判斷要更為積極(Murrayholmes & griffin1996a)。總之,浪漫伙伴的理想化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更大的滿足感、愛情、信任、更為持久的關系等聯系在一起(Murray&holmes1999)。

   
麥基卓與黃煥祥(2007)合著的《懂得愛——在親密關系中成長》一書也就親密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索,并提出親密關系環形發展的五個階段,分別是浪漫期、權力爭奪期、穩定期、承諾期、共同創造期。在權利爭奪期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出現冷漠、超越、分離等偏離狀態。
   
初期階段(浪漫期和權力爭奪期)的特征是充滿能量(熱情、著迷、性興奮和憤怒),后期階段則較平靜、滿足。初期階段的伴侶對彼此的了解不多,越來越親近的特征是越來越了解自我和他人。隨著了解增加,親密的可能性也增加;在袒露、脆弱、好奇與承諾中,雙方就能建立成熟穩定的關系。

也有學者根據時間的發展順序和家庭結構的變化,把婚姻關系的發展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進行闡述。他們認為一對夫妻的關系并不是常年靜止不變的,而是隨著年歲動態發展著,一對夫妻從結婚成家,建立婚姻關系,生兒育女,子女成長與分離,夫妻關系逐漸演變,從形式到本質上均在發展和變化: 
I
、婚前階段:一對男女經認識、交往而決定結婚,在婚前這一段暫短關系,稱為婚前階段,也是所謂的戀愛交流階段。這階段的任務是試探、觀察彼此的感情反應,同時也研究彼此的性格是否相配,是否是理想的婚姻對象。 
II
、初婚階段:夫妻結婚后開始婚姻關系,共同過夫妻生活,此階段的心理課題是:開始建立夫妻親密的情感關系,性關系開始,建立夫妻新角色,逐漸與原來家庭脫離,建立自己新的家庭,此階段常見的問題是婚姻適應問題,建立起彼此同意接受的丈夫與妻子之間適宜的關系與角色。 
III
、生產子女階段:妻子懷孕生孩子,家庭增加新成員,夫妻須學習容納新的成員,養育嬰兒,由原來的一對夫妻變成父母角色。此階段常見的心理困難是夫妻在實際生活上或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做父母,難于負擔起做父母或養育嬰兒的責任。
IV
、養育子女階段:此階段是夫妻生活發展經歷中時間比較長,富于變化的階段。隨著孩子的長大,夫妻得隨時學習如何適當地養育與管教子女,夫妻如何協調他們彼此的養育管教方法,此階段經常會出現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不一致而產生矛盾。
V
、子女分離階段:當子女逐漸長大,結婚成家,相繼離開父母,家庭也就進入子女分離階段了。這時有些父母,自己心理上不習慣于獨立自主,不允許已成家的子女逐漸脫離父母,自謀獨立。有些夫妻向來關系不好,一旦子女都離家后,其夫妻關系也就隨之惡化,嚴重者到分離,結束其婚姻關系。
VI
、婚姻后期階段:當所有子女都離開父母而成家生活后,家中只剩下夫妻倆人,恢復其當初的夫妻倆人的生活,也稱為空巢期。在此情況下如何過無子女、單獨夫妻倆人的家庭生活是一個新課題。 
VII
、婚姻終尾階段:當夫妻逐漸進入老年以后,軀體、生理、心理各個方面逐漸老化,如何適應人生與家庭的終尾期,調節生活的方式與韻律,繼續享受人生,是此期的重心。
  
2
、我的觀點
  
筆者參考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探討,通過觀察和調查婚戀過程中親密關系的發展變化過程,就親密關系的發展提出了五個相互影響的發展階段,分別是朦朧期、蜜月期、分化沖突期、磨合期、穩定發展期。本文的第三部分,筆者將結合四種自戀需要進行詳細闡述。
二、 自體心理學中的自戀需要
  
何謂自戀?如果以前有人說:你這個人太自戀了。似乎有被貶之意,因為在我們心里似乎自戀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心理學家對自戀卻有新的拓展和詮釋。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19711978)認為:自戀是人類的一般本質,里比多就是自戀,而非首先是客體本能的愛和攻擊。他解釋道: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由此我們可以這里理解: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是健康的,而且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并超出了社會對于自戀允可的范圍那才是不健康的。科胡特終其一生都在研究自戀的主題,所以自八十年代以來,自戀合法了。
   
既然自戀是人類的一般本質,自戀作為自我價值感和勝任感的一種體現,是人人都有一種需要。自體心理學也就是在研究自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自戀型人格疾患的治療系統。由此科胡特則從分析師對病人的治療的角度,提出融合移情、理想化移情、鏡映移情和密友移情等四種重要的轉移關系。但筆者則認為,在一個人從嬰兒開始的人格發展中,同樣具有這四種自戀的需要,即融合需要、理想化需要、鏡映需要和密友需要,而在每個階段對這些需要的恰當滿足,則成為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證。所以本文中筆者將結合自體心理學,從嬰兒開始的人格發展為例來闡述對這些健康自戀需要的理解。

  
原始自戀的融合需要是指希望兩個人的邊界消失、相互融合,向對方的身份認同,希望成為無區別的共體的需要。就好象在說:我是你的,你是我的。
科胡特從人格疾患的角度解釋融合轉移關系及治療是夸大的驕傲自我先退行到一個程度使其(自他)邊界融化,從而將治療師包容在內,當這個擴大邊界的努力達成后,用這種獲得的安全感進一步實現其他心理治療的任務。
比如嬰兒的融合需要表現的最為明顯。嬰兒從剛出生開始就處在和母親的融合關系之中,那是的他還沒有自己與他者的區分能力,嬰兒和母親是一個共生狀態,完全融合而沒有邊界的。嬰兒餓了,母親的奶水已送到嘴邊;嬰兒尿了,母親及時清理而讓其舒適。而在嬰兒的早期階段,母親的眼里也只有孩子并努力滿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在他們彼此眼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是沒有分別的。而這時滿足嬰兒的融合需要是必要和健康的,但如果孩子逐漸長大甚至成人,再和母親處于這種沒有邊界的融合狀態,就是非健康并可能導致某些病理癥狀了。                         

  
鏡映需要是指一個人試圖得到另一個人的肯定的需要或欲望。這種需要可以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恰到好處的回應而獲得滿足。如孩子在學走路時摔了一跤趴在地上哭了,母親溫暖的擁抱是最好的安撫,而鼓勵的眼神就好像在說:孩子,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行。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鏡映需要的滿足。語言的回應可以是:其實你是有力量的,你很好,你很棒,你應該努力去做,這樣做好極了等等。而非語言姿態的鏡映,也同樣能傳遞重要而真誠的認同。研究表明,嬰兒從出生起就有鏡映需要,而且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到他自己。(溫尼科特)比如對于揮舞著筷子的嬰兒,就好像在說我是最棒的。母親肯定的微笑就是對他最好的認可和鼓勵。嬰兒也從母親的認可中認識并接納自己。所以鏡映需要的滿足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變得自信而健康的重要因素。鏡映需要的缺失容易導致成人后的自卑和自我不接納等。

[  b]
理想化需要是一種深切的渴望:渴望著通過與被崇拜的,充滿威力的人物的結合而得到保護和強化。這樣的人物給你理想,力量;在你危難,挫折,尋求生命意義的時候,助你維持自體系統的穩定性(Basch1986)。Marjorie & Marcella 在《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中解釋,理想化需要是一種需要去處理人想要融合或接近會讓自己覺得安全、舒適、平靜的人的這種需求。如童年期的孩子很容易對富有力量和安全感的父親理想化,以他是好的,我是他的來完成自戀發展的過程,最后經由恰好的挫折,外在理想化客體內化為自身理想。自己也變得像父親一樣有力量了。自戀在遭遇挫折無法實現時,將自身自戀轉移到他人強者身上,來獲得自我認同。我們常見的粉絲對明星的瘋狂崇拜,就是理想化需要滿足的突出表現。其深度形式,在宗教、文化中也特別突出,表現為對神靈人物的認同和崇拜。

密友需要是指人想與自己相似的另一個人分享的一種需要和愿望,是一種親密的好像孿生一樣的伙伴友誼的分享。科胡特在其第三本書也是最后一本著作《分析的治愈之道》(1984)里提出并完善了密友這一自戀轉移關系。在治療關系中,密友移情指來訪者需要與治療師產生相同感或親和感的連結反應。密友移情關系回應一個人類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默許,可以擁有別人的人道對待與親和或相同的感覺。密友需要通常產生于青少年早期,少年少女們開始注重在同伴中建立親密伙伴關系,可以一起分擔煩惱、分享喜悅,相互為伴而不孤單,以我好,你也好來實現自戀的需要。筆者認為,在人的整個人格發展來說,密友需要是更為成熟和健康的一種自戀需要。
三、 親密關系中的自戀需要
   
筆者參考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探討,通過觀察和調查婚戀過程中親密關系的發展變化過程,提出了五個相互影響的發展階段:朦朧期、蜜月期、分化沖突期、磨合期、穩定發展期。以下筆者將結合四種自戀需要進行詳細闡述。
  
、朦朧期:一對男女的相遇相識,無論是一見鐘情的,還是日久生情的,或是快速相親的,在明確戀愛關系前,一定會有一段彼此吸引或莫名喜歡或曖昧不清或愛心萌動的狀態。這個階段的情感,因為朦朧而不確定,因為不確定而撲朔迷離,因為撲朔迷離而倍顯浪漫。這時的男女好像懷揣著兔子,面露羞澀地對彼此充滿好奇和猜測。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朦朧期的男女是理想化需要和鏡映需要獲得滿足的親密關系狀態。原本獨立而不相交的個體,或者是一方對另一方產生好感,或者雙方在彼此身上產生一種欣賞、認可和崇拜之感,成為對方理想化的客體,自己也獲得一種強烈的勝任感,從而彼此吸引而靠近,開始產生交集。也可能是一方對另一方溫柔體貼或關愛有加,以使接受的一方感動萬分、以身相許。青年男女們可否知道,這其實是自己內心的鏡映需要被對方充分滿足而產生的對對方的接納和感動。這種鏡映也使自己有種被重視、被尊重、被認可的感覺,所以倍感自信。
   
值得注意到是,這個階段彼此其實并不十分了解,所以相互之間更充滿了希望和期待,有更大的想象和幻想的空間。幻想增進了浪漫,愛人們傾向于把戀愛對象理想化,弱化或忽略那些使他們停頓不前的信息。這個時期一般不會太長,如果彼此的吸引使他們繼續完成理想化和鏡映,隨著時間推移就可能明確戀愛關系,進入蜜月期;如果隨著進一步交往,彼此的了解和差異使理想化破滅或鏡映不足,戀情就可能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

   
、蜜月期:男女雙方明確了戀愛關系后,就進入充滿熱情、興奮和活力的蜜月期。這時的戀人盡可能地表現著自己的美好形象,而努力掩飾不足,他/她們眼中的戀人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幾乎就是自己夢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他/她們已經不用羞澀地猜測彼此了,而是可以開放地互訴鐘情,并甜蜜地享受其中。他/她們會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時間呆在一起,可能有說不完的話,即使無言相對也有傳遞不盡的綿綿情意。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蜜月期的男女是融合需要獲得滿足的親密關系狀態。隨著理想化需要和鏡映需要的繼續滿足,蜜月期男女雙方的關系越來越親密,逐漸開始融合,即進入相互認同,你我不分,邊界消失的階段。他們就好像是生活在天空彩云上的神仙眷侶,這個世界幾乎只有他們兩個人,對方好像就是自己全部的世界。這時的戀人充滿著嫉妒心和占有欲,好像自己就是對方的,對方就是自己的。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嬰兒早期一樣,一定的融合是必要的,是有利于戀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利于親密關系的建立的。但由于這時的兩個個體幾乎完全重疊成為一個共同體,而越來越沒有自己的空間,久而久之可能會有窒息的感覺。同時蜜月期的人會把自己對完美伴侶的概念投射到對方身上。(麥基卓,黃煥祥,2007),而隨著親密關系的深入和對彼此本質的全面了解,必然會由完美轉向失望。如果親密關系繼續發展,兩人的分化與沖突就成為必然。有的戀人可能在這個階段就步入了甜蜜的婚姻,但他們在或長或短的蜜月期后,也必不可少地會今天下一個分化沖突階段。

   
、分化沖突期:這個階段通常緊隨蜜月期之后,對每一對情侶來說,幾乎都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階段,只是發生在時間長短不同的蜜月期之后。戀人之間的第一次爭吵,可能就預示著分化沖突期的開始。這時的戀人好像從風調雨順、心醉神迷的云間掉入了現實的人間。蜜月期朦朧的認識和感官的娛樂讓雙方維持互相投射的形象(麥基卓,黃煥祥,2007),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經驗,就會逐漸看到對方的本質和彼此的差異,完美伴侶的幻想會隨之逐漸消退,沖突也就隨之而來。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融合走向兩一個極端就是分化。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因相吸而產生交集,因重疊而需要分化,因分化而產生沖突。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時就可能感受到理想化的破滅、鏡映需要的缺失等。這時的分化和沖突就好像蜜月階段遇到的挫折,挫折大小不同、應對方式的不同,就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如果能意識到這是親密關系中發展的必然階段,認識到這才是進入到更真實更本質的親密關系的開始,并由此正確對待彼此的差異和不同,由原來想當然地認為你應該是這樣的,你應該這樣對我。轉變為對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接納,這時的分化沖突就可能成為恰好的挫折,促進親密關系進入更重要的磨合期。另一種情況是,伴侶看到彼此的差異后,無法接受這種理想化的破滅,于是一方以溫和的方式催促對方改變,以符合自己理想化的需要;而對方也以大無畏的態度堅守自己的原貌。最后隱微的善意暗示逐漸變成明星按的控制和沖突,隱約的提醒變成不斷的責罵,甜蜜的請求變成要求牢騷。(麥基卓,黃煥祥,2007),似乎彼此都無法接受曾經那般溫柔體貼或大度寬容的人,如今變得如此不可理喻。這樣的沖突使伴侶雙方都大受傷害,可能從失望走向絕望,最后導致冷漠地維持現狀或分手和離婚。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需要用積極的觀點來看分化沖突期的意義所在。正是看到了差異、發生了沖突,才能幫助戀人開始從全好全壞的偏執狀態走進現實,看到每個人所真正具有的不同特性,才能開始走向薩提亞女士所說的:相同使我們吸引,相異使我們成長。所以親密關系中不必害怕沖突,重要的是如何正確面對沖突。

  
、磨合期:這是伴侶雙方認識到分化沖突的重要性之后,開始嘗試探索各種適合彼此的方法,以調整和建設親密關系的階段。這可能是一個長期的試錯過程。經歷了分化沖突期的風暴和挑戰,伴侶雙方會更加信任、誠實而富有責任感,更加堅定了走在一起的決心和努力,所以會用積極的態度開始各個方面的建設性嘗試。這是磨合期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在磨合過程中,雙方會進入更深層的交流互動中,會更全面而真實地展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就更容易會看到彼此的不同,甚至不經意間就戳到了對方的痛處或底線。這就是一個個真正了解自己需要和對方需要的契機,并以學習以彼此需要的愛的方式和愛的語言來滿足對方。如果方式對了,那就繼續發揚光大;如果錯了,那就繼續嘗試新的方法。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親密關系和個人同時成長的階段。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階段是在兩人的同時努力下,積極滿足彼此的理想化需要、鏡映需要和融合需要的過程。比如女方認識到男方有理想化需要,就可以在他工作的努力進步后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甚至崇拜;如果男方知道女方有鏡映和融合需要,就可以在她遇到煩惱的時候給予更多的溫柔愛護甚至身體愛撫,而不一定僅看重如何解決問題。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彼此雙方開始尋找兩個個體之間既有交集又有獨立的最恰當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都知道磨合的重要性,但伴侶如何進行有效而建設性地磨合,并在磨合中不斷成長而不是彼此傷害,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也有很多國內外學者找到了很多建設性方法,如美國心理學家查普曼博士編著的《愛的五種語言》一書,約翰?格雷博士的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黃維仁先生創辦的親密關系之旅工作坊等,都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在此推薦給大家。

  
、穩定發展期:這個階段不是說親密關系固定不變的,而是趨向于平穩、重在發展的過程。經歷了有趣和有獲的磨合階段,親密關系日益增進,伴侶雙方日益了解,彼此達到一定的默契與和諧,個人也在關系的建設中獲得自我成長。這時的伴侶注重對自己、對對方、對家庭發自內心的承諾和維護,并能運用恰當的方法用心經營。而這時兩個人的創造性也是最強的,伴侶雙方可能在相互激發、相互鼓勵下產生很多創新和建樹。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說,穩定發展期中的伴侶,在理想化需要、鏡映需要、密友需要、融合需要等方面都能彼此滿足,并處于一個恰當而平衡的狀態。伴侶之間既有屬于自我的空間,又找到了合適的交集部分,所以會在獨立和分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更容易在這個基礎上使親密關系螺旋性上升,穩定發展。
   
值得注意到是,穩定發展階段與婚姻與否、年齡大小沒有必然關系。有的伴侶可能結婚幾十年都在分化沖突和磨合期,卻遲遲不能迎來穩定發展狀態;也可能有的伴侶婚后沒幾年就在磨合中找到兩個個體彼此最恰當的位置,從而進入積極良性的發展狀態。


四、 結語
   
以上是筆者親密關系發生和發展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著從自體心理學四種自戀需要的角度進行詮釋。筆者認為親密關系的這幾個發展階段并不是僵化而割裂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循環、隨時變化的。如有的親密關系可能沒有朦朧期就直接進入蜜月期,有的親密關系也許從朦朧期就直接進入分化沖突期,也有的親密關系可能在分化沖突期就結束了,只好再努力經營另一段新的親密關系,也有的親密關系或許永遠在磨合中。所以劃分這些階段、從自戀需要去解讀親密關系不是目的,重要是為了幫助我們每一位希望在親密關系中學習和成長的男性女性朋友們,了解自己、了解伴侶、了解你們的親密關系處于什么狀態和發生著怎么樣的變化,同時更好地理解在親密關系中自己的需要和對方的需要,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愛的溝通,以早日實現在溫暖、安全、信任的愛的海洋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共度精彩人生。

(版權所有,轉載轉引請注明原始作者和出處:中國自體心理學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親密關系中的自戀需要3-3
自體關系心理學的“自體關系”是指什么?
自體心理學中的自戀需要
對“自體”的再認識:一種自體關系心理學的視角
關于自體心理學與客體關系理論之十一——創傷
一篇文章,說完《自體心理學》|心理成長必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化市| 镇康县| 华阴市| 循化| 甘肃省| 香格里拉县| 张家川| 兰考县| 蓬安县| 陆丰市| 大连市| 上杭县| 吉隆县| 德清县| 汉寿县| 西安市| 房山区| 靖安县| 崇义县| 昌都县| 明星| 永丰县| 泰宁县| 邵阳县| 织金县| 新巴尔虎右旗| 仁布县| 大竹县| 柞水县| 罗平县| 黄平县| 湄潭县| 合作市| 贵南县| 灵丘县| 兴隆县| 宝坻区| 黔南| 扎鲁特旗| 闸北区|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