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對話
“本文系第十五屆意象對話學術研討會評選出的「意象對話與中國文化」欄目三等獎優秀論文,已獲得作者原創授權。”
話說情緒體驗
按說,每個人都是性情中人,都有各種喜怒哀樂等情緒,都會感受自己的情緒。但實際上,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和體驗自己的情緒,甚至大多數人根本不能感受和體驗情緒。
那么,難點出在哪里呢?
1 | 有些人以表現得喜怒不形于色為幌子,習慣于理智化,有意識地隔離情緒。 |
2 | 平時大多數人不善于覺察自己的情緒,這些人往往在情緒的驅動下無意識地自動反應,被情緒帶著走或者被情緒淹沒了,沒有有意識地去看自己的情緒。 |
3 | 有些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視情緒如洪水猛獸,害怕情緒出來,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情緒,所以經常不讓自己表現出有情緒,而無意識地壓抑情緒。 |
4 | 有些人還無意識地習慣于把情緒壓在軀體上,從而形成情緒的軀體化反應,而表現出諸如肩疼、背疼、腰酸、胃不舒服等各種癥狀。 |
5 | 有的人甚至從小就不會識別和辨別情緒,也無法表述自己的情緒情感,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是所謂的述情障礙。 |
大家都知道,走進意象對話是需要體驗情緒和面對情緒的。尤其是用意象對話化解情結,更需要知道我們的各種情緒表現,每個情緒的來龍去脈,情緒背后的心態,以及各種情緒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并進行梳理化解。
我們很可能會在以上需要的前提下,想當然地錯誤估計每個意象對話學習者都會體驗情緒,而沒有關注上面存在的五個暗礁。在這樣的情況下,體驗中間就會出現沙洲現象。因為沙洲的存在,就會導致后面的意象對話學習或心理成長無法順利進行。
對此問題,怎樣才能有效解決呢?
意象對話創始人朱建軍老師,對于初學者,給我們提示了一個很好的體驗范式——
1 | 先想一個生活中曾經引起你某個情緒的事情。 |
2 | 在老師引導下,回想這個事情,隨著回想,你就會感覺到這個情緒,你的情緒就會在你的身體上有反應,你覺察一下你身體上哪個部位最先有感覺,接著覺察這個情緒能量在身體上是怎么擴散的。 |
3 | 接著你在想象中看一下,如果這個情緒有顏色的話,它是什么顏色;如果這個情緒有聲音感的話,它是什么樣的聲音;如果這個情緒有溫度感的話,它是溫度偏高還是偏低;如果這個情緒有氣味的話,它是什么氣味;如果這個情緒有味道的話,它是什么味道;如果這個情緒有質地的話,它是什么質地;如果這個情緒有硬度的話,它是什么硬度。 |
4 | 如果這個情緒變成一個意象的話,它會變成什么意象——? |
這個情緒體驗范式的妙處就是,對不善于覺察情緒的我們,就從我們的經驗中找到我們曾經發生的情緒,這樣人人都可以進行情緒體驗。通過這個情緒體驗,我們就能有一個較好的體驗經驗。然后,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多體驗,增加和豐富我們情緒體驗的經驗,并且會隨著經驗的增加,我們的身體也會越來越敏感,我們的身體狀態也會進一步有改善。這樣,我們就會很清楚地辨別情緒,就會熟悉情緒的各種變化,并且會很自然地面對情緒。
筆者把朱老師提出的這個情緒體驗范式,叫做事后情緒體驗。
有了以上的體驗基礎后,我們就發現,其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情緒出來。當我們在生活中發現自己情緒正在發生時,在方便體驗的前提下,我們還可以覺察體驗此刻情緒的變化情況。一般來說,某個情緒發生后,如果不進行干預,任情緒自發地進行,大概幾分鐘或十幾分鐘,這個情緒就會消落下來,不再對我們構成影響。當我們多次對情緒有體驗后,我們會感覺情緒并不可怕,我們會有信心應對情緒,并且感覺生活越來越隨順和諧。
隨著在現實中對情緒的體驗,有時候我們還可看到各種心理防御的出現。比如,本來自己情緒很憤怒,忽然想到可能會有現實后果,就出現了害怕或恐懼的情緒,這樣就把之前的憤怒壓抑了,表現的不再憤怒。甚至有時,這個害怕或恐懼,還沒有覺察到,已經感覺憤怒沒有了或者被壓抑下去了。這就是對憤怒情緒的心理防御;再比如,本來發現自己是委屈的情緒,可是一轉眼,就表現得對別人憤怒起來。這就是在心理層面,以對外表現憤怒,來防御和壓抑自己內心的委屈。
筆者把這樣現實中的情緒體驗,叫做事中情緒體驗。
無論是事后情緒體驗,還是事中情緒體驗,所體驗到的情緒,一般位于心理的表層。對于做心理成長的人來說,還有一種心理的深層情緒體驗。
心理深層的情緒,一般很難看到。當我們學習意象對話時,發現很容易看到心理深層的情緒。比如,有時在想象中進到一個黑屋子里,就感覺到有恐懼情緒冒出來,隨著進一步看意象中的黑屋子,一般一段時間后,這個恐懼就會下降;比如意象中,第一次看到蛇的形象,也會有恐懼情緒,面對一段時間后,覺得恐懼情緒就會消落;再比如,在意象中看到黑洞,可能會感覺到強烈的恐懼,情緒能量很大。面對黑洞意象就比面對黑屋子意象的難度大多了,需要面對的時間也非常長,并且還要多次面對,才能化解這個意象。
總之,潛意識里的情緒,越位于表層,處理就越簡單。越處于潛意識深層,情緒就越大,能量就越強,處理的難度也就越大。
令人欣慰的是,在我們進行深層情緒體驗的時候,是有規律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意象,正好在我們心理的可承受范圍中;并且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逐步遞進地看到越來越反映深層情緒的意象。
筆者把這種通過看意象和用意象對話進行的情緒體驗,叫做深度情緒體驗,也叫細化情緒體驗。
在筆者的多年咨詢和帶小組練習的過程中,看到好多人把意象看得亂七八糟或者沒法向前推進。分析研究后發現,前面的工作沒做好或者一點都沒有做,而是著急一下子把后面的意象一步化解,其結果卻是無可奈何。諸多教訓,令人惋惜。
經過反復思索和實踐,筆者才發現,情緒體驗是有規律和章法可循的。
總結說來,筆者建議,每個進行情緒體驗的人,最好是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進步。
在體驗的初期,一定要做事后情緒體驗,并且要多做,然后,對情緒的感覺會熟悉,還能對各種情緒的規律表現找到經驗。
然后,我們再嘗試進行事中情緒體驗。通過多次的事中情緒體驗,我們對情緒的覺察越來越好,現實感也會越好。
有了事后情緒體驗和事中情緒體驗的練習經驗,我們自然會在看意象的過程中,對深層的情緒有能力去體驗。
最后,需要我們做的就是面對和化解我們內心的情緒,覺察和看清深層情緒通過一定聯系形成的情結,并且試著去把一個一個的心理情結化解。
王路騁
◆ 意象對話情境體驗技術發明者
◆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 意象對話水晶級心理師
◆ 北京林業大學特邀咨詢專家
◆ 意象對話全程班講師
師從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意象對話創始人朱建軍老師十年,自我分析和體驗時間超過8000小時,得到導師的督導超過400小時。
文 | 王路騁
圖片 | 網絡
編輯 | 高釩
意象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