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青、失水、走水,三個緊密相連的概念
提到返青,失水和走水這兩個概念是繞不過去的。
白茶的制作過程,可以從物理學層面簡單理解為水分脫離葉片的過程;茶葉沖泡,則是讓水分重新回到葉片當中。白茶制作過程,就是失水(或者說脫水)的過程。所以失水是單向的。而走水則可以理解為雙向的,制作與沖泡,都是有走水具體完成的。
所以說,返青現象,歸根到底還是“水”的問題。
返青現象的兩種根源
在巖茶制作過程中,焙火過猛過急,存儲時,尤其是前半年時間,一旦返潮,青澀味兒就上來了。后面需要復焙處理。同樣的道理在白茶中也存在,只不過不是通過焙火(實際上炭焙工藝可以有效防止白茶返青),而是在萎凋或促干環節溫度過高,導致茶葉在短時間內迅速脫水。這種情況下,水分不完全是通過葉脈走掉,而是通過破壞葉片內部組織,直接從葉面揮發,這時葉片就容易發紅發黑。
除了急劇失水、后期返潮之外,白茶返青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干度不夠。干度不夠的茶,在密封存放過程中,由于本身水分較多,葉片內的各種物質相互作用更加活躍,青味兒較重,存放一年之后仍然沒有轉化掉太多。
返青的后果
白茶制成之后,有青味兒是正常的,但在后期轉化過程中,少則一年,多則兩年,香氣濃郁柔和,口感變得醇厚而又爽朗。而返青的茶葉,口感偏青澀,香氣里青味兒很重。如果是干度不夠,存放久了,茶湯就會偏沉悶,甚至有霉味兒。這種茶葉,壓餅之后,存放幾年依然霉味兒很重,沖泡起來從頭到尾都難以消減。
散茶可以通過復焙、日曬等方法進行挽救,但壓餅之后就沒辦法了。而且,普通的茶客,一般是沒有辦法應對返青的,即便拿出來日曬,也很容易導致茶葉吸收周邊的雜味兒。所以,發現返青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喝掉,喝不掉就另當他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