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有4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當我們面臨很多問題的時候,可能感覺難以解決,但換一種思維方式后,問題或許就迎刃而解, 甚至是問題本身都直接消失了。
就像在馬車的時代,人們都在尋找跑得更快的馬,但當汽車被發明出來以后,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同理,面對生活的難題和壓力,換一種思維方式,你的人生或許就會加速前進。
抱怨型思維,
典型思維模式:都是你們的錯!
當問題發生的時候,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首先會將其歸因為環境的不好:
比如工作不順利是因為同事們太奇葩...
沒有晉升機會是因為公司沒有好的晉升機制...
總之處于現在的這個困局,是所有人的問題,是環境的問題,甚至是時代的問題,就不是自己的問題。
他尋找解決辦法,也都是順著改變周圍的環境的路徑去思考。比如頻頻跳槽,比如哀怨同事。這類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喜歡抱怨。你跟他接觸的時候負能量滿滿。
這樣的人對世界的理解死死的被困在了“環境”這個最底層。從而讓自己陷入了各種困境。
行動型思維
典型思考模式:我還不夠努力。
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覺得可能是自己做的不夠多才會導致問題的出現。他們是人們眼中的“行動派”,“實干家”。他們相信,只要持續努力,事情一定會有轉機。
但是努力了,所有問題就一定都能被解決嗎?
世界上有些事情像“麻”。雖然亂,但是只要你投入極大的意志力去行動,花功夫一點點的去理,總能夠理得清的,這是努力的意義。
但,更多的事情像“水”。
一盆很臟很渾的水,你花再大的力氣也不能把它洗干凈。所以只能等,時間一長,雜質沉淀,水自然就清了。此刻我們需要的是捕捉水變清的那一刻的感受力。
所以努力的確是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但遠遠不是充分條件。我們還需要方向力、感受力、耐力,判斷力……也就是綜合的“能力”。
戰術型思維
戰術型思維思考模式:方法總比問題多。
理解層次處在能力層次的人,有著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能把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方法,進而改善效率解決問題。
他們明白自己不應該在黑暗中獨自前行。也許我的頓悟只是別人的基本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更成熟的經驗和方法,再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許是條捷徑。
不過處于這個理解層次的人會發現,即使有一身的技能,也會在處理一個又一個難題時陷入焦慮和迷茫。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選擇錯了問題。在著手解決問題之前必須弄清楚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選擇錯了問題,優秀的“能力”和“行動力”只會讓你越走越遠。
選擇型思維
典型思考模式: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決定了我們必須在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找到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這就是做選擇題的能力。
選擇什么,首先基于信任,你相信什么是對的;其次是價值觀,你認為A和B哪個更重要;最后是規條,也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則。
這就像是公司的規章制度,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規則,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條行為準則,“我答應你的一定會做到”,背后其實是源于兩條價值觀,“說到做到=誠信”,而“誠信>一切”。
規條存在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更高效的作出選擇,不用每次都思考討論,相互權衡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