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人雖然嘴上說要保持耐心,但身體卻誠實地游走在即時滿足的邊緣。總之,他們希望只讀了幾本書就能博學多識,堅持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少吃幾口飯就能變瘦,讀完一篇干貨文章就能立即改變。
2.分心走神的原因無非兩個:一是覺得當下太無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覺得當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適的事情。因為身體受困于現實,只好讓思想天馬行空。
3.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缺乏耐心。
4.一個人剛好感到有些累時,說明他正好處在精力舒適區邊緣,此時主動休息、及時回血,就能使精力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那些靠意志力強撐又不夠專注的人,其實已經將自己置身于精力的困難區,所以他們體驗到的多是痛苦而非愉悅。
5.正確的行動往往是反天性的,讓你覺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結果,而一開始你認為難受和困難的事才能讓你真正產生收獲。
6.只要開始學習或工作,就盡量保持極度專注的狀態,哪怕保持專注的時間很短也是有意義的;一旦發現自己開始因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動停下來調整片刻。
7.我發現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覺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覺醒,真正的覺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立足長遠,保持耐心,運用認知的力量與時間做朋友。
8.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己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要想從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
9.讓理智腦變強大并不意味著要抹殺本能腦和情緒腦。換一個角度看,也沒有必要抹殺,因為本能腦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情緒腦強大的行動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10.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11.回避痛苦并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并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里變得難以解決。
12.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混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 模糊讓人心生迷茫和恐懼,而迷茫和恐懼又使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動遭遇各種困擾,繼而影響人生的走向。
13.讓理智腦變強也不是為了對抗或取代本能腦和情緒腦,因為用力量對抗無異于用一方的短板去挑戰另一方的強項,注定是沒有出路的。 很多人成長過程中感到極度痛苦,就是因為他們總是用意志力去對抗本能和情緒,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卻收效甚微。
14.人,生來混沌。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時我們的理智腦太過薄弱,無力擺脫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壓制與掌控,而覺醒和成長就是讓理智腦盡快變強,以克服天性。
15.很多時候,我們對困難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所以總是拿著天性這把短視之尺到處衡量,以為做成一件事很簡單。事實上,如果我們能了解一些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改用理性這把客觀之尺,則會極大地提升耐心。
16.理智腦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腦和情緒腦的事情,因為它們的“力氣”大;上天賦予理智腦智慧,是讓它驅動本能和情緒,而不是直接取代它們。 就像我們大腦里的那位經理,他的職責既不是開除兩位員工,也不是與他們對抗,更不是親自上陣、包攬一切,而是學習知識,提升認知,運用策略,對兩位老員工既尊重、包容又巧妙驅動,通過各種辦法讓他們開開心心地把活干了,最終使大腦這個“公司”團結和諧,欣欣向榮。
17.反觀,是元認知的起點。當你開始反觀自己的思考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你能意識到自己在想什么,進而意識到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進一步糾正那些不明智地想法,最終做出更好的選擇。而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不同選擇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18.在初始階段,強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進入正向的增強回路,你便能擁有強大的行動力——這正是增強自制力、提升行動力的秘密。這個秘密適用于所有人。
19.潛意識沒有思維,只有本能,它會努力讓身體走低能耗路線,誘導我們娛樂、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礙學習的,而人若不學習,又無力克服本能。
20.好的學習模式是,在做A的時候徹底關注A,在做B的時候徹底關注B,A和B兩件事情之間有非常清晰的界線。如果在做A的時候想著B,在做B的時候又想著A,那么意識工作的深度不夠,潛意識也無法順利開啟,這種邊界不清的習慣對能力提升傷害很大。
21.做選擇是一件極為耗能的事情,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會被強大的天性支配,去選擇娛樂消遣。在有約束的環境下我們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實。
22.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相關認識規律之后,就能在面對長期的冷寂或挫折失敗時做出與他人不同的選擇:有人選擇放棄,而我們選擇堅持。
23.很多人情緒不好,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做的假設當成了事實,在不確定對方真實想法的情況下,直接把情緒發泄了出來。想要情緒平和,就是要在交流時不戴有色眼鏡,不帶主觀色彩,先想辦法了解事實,搞清楚對方到底是怎么想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24.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往往缺少輸出和反饋意識,雖然他們及其理性,甚至能以超越常人的毅力不斷激勵自己努力,但最終收獲的仍然是痛苦和失敗。
25.不管你處在什么狀態下,只要拿出筆和紙,寫下目標、寫下時間,你的元認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會動力滿滿。歸結起來還是那句話: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26.一次是傻傻的敲鍵盤,一次是傻傻的寫文章,我看到了創造文字的好處,進而主動做成了這件事。而以前的我愛耍一點小聰明,總希望能先看到結果再行動,反而浪費了很多時間。
27.這真是成長中的一個悖論:想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耍小聰明的人會因為結果不明朗,擔心付出沒有回報,所以不愿行動,以致永遠停留在原地。
28.現實和理論都告訴我們: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真正的成長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變了多少。
29.所以變聰明的秘密就是:先保持極度專注,想不出答案時再將注意轉換到另一件與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會神,讓意識極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記,讓意識徹底撒手。這樣,靈感和答案就會大概率地出現。
30.任何能制造壓力的事件都會擠占我們的心智帶寬,比如明天的演講、考試的期限、失業的擔憂,等等。只要我們的注意力被某一個巨大的事物吸引,我們就有可能進入稀缺狀態,進而降低心智帶寬,做出不明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