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我國683個城市城區范圍確定,城市化標準統計區總面積為11.02萬平方公里,這個體量相當于一個中等省份的面積,實際建設區域總面積為7.80萬平方公里,開發建設密度達70%。
“城區”是指城市實際開發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功能覆蓋的空間地域范圍,是觀察城市化發展演化趨勢、研究城市化的基本空間單元。683個城市城區范圍確定,主要包含城區范圍和城區實體地域兩個層次的成果,首次實現城市城區范圍的空間化、定量化和精準化。城區范圍即城市化標準統計區范圍,作為一定時期城鄉劃分和城市化地區邊界。
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出爐,到2030年國土開發強度不超過4.62%。
土地開發強度,是指建設用地總量占行政區域面積的比例。包括容積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綠地率等幾項主要指標。
盡管目前中國整體國土開發強度僅約4%,低于美國(8.6%)、日本(28%)等發達國家,遠未達到開發強度的警戒線(30%)和國際宜居標準(20%),但考慮到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面積僅180余萬平方千米,實際整體開發強度已遠高于4%。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國土開發強度較高的流域。2017年,長江經濟帶國土開發強度平均為7.3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17%,并且依然保持高速擴張的態勢。
但其內部各省份之間差異懸殊,上海市和江蘇省分別高達36.90%和21.68%,浙江省和安徽省也均超過10%,尤其是長三角部分城市開發強度已經遠高于巴黎、倫敦和東京三大都市圈的平均開發強度;但是四川省、貴州省和云南省等地區開發強度較低,均不足5%。
2011~2017年,全國建設用地邊際效益(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建設用地增量)約穩定在每平方公里10億元,長江經濟帶僅為12億元,略高于全國水平。但是其實只有上海市的建設用地邊際效益仍在高速增長,2017年達到88億元/平方公里,其余省市建設用地邊際效益都在不斷降低或保持相對穩定。雖然建設用地擴張對經濟發展仍然起到正向促進作用,但相應造成的資源環境損耗卻在不斷增強。
三、全國已基本形成四類格局
以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格局、以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以4極-6軸-7走廊-8通道為主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四大空間戰略格局。
“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
未來還將形成四極-6軸-7走廊-8通道的綜合立體交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