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3日,15歲的甄濟培和三...
1939年11月3日,15歲的甄濟培和三團的戰友們很早就到了雁宿崖,剩下的就是等待。在熬過了一個寒冷的夜晚后,日軍在清晨進入伏擊圈。隨著一聲令下,輕、重機槍和迫擊炮吐著火舌從三面向日軍打去,在溝里的鬼子頓時亂成一片。
甄濟培是河北唐縣川里村人,往北不遠有一個石頭村,那里有20多戶人家60多口人,于1937年冬天被鬼子全部殺死,鬼子還放火將村民的房子都燒了。當夜甄濟培拿了一件衣服瞞著家人去找部隊,參加了晉察冀軍區3軍分區12大隊。他對部隊說:“我人小,但是這個槍我能背兩支,8歲時我就能砍柴、挑水,能吃苦,只要讓我打鬼子,我什么都不怕。”
此戰甄濟培三團伏擊的鬼子是日軍辻村憲吉大佐所部第一大隊。淶源縣雁宿崖三面環山,中間是一條溝,地形如同天然"口袋"。
甄濟培感覺日軍應該沒有地方可跑,三團居高臨下,鬼子在底下,我軍在上頭,他們就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還手之力。日軍雖然有小鋼炮,但是一發炮彈都沒放出來。我軍的一挺水壓重機槍,專門對著日軍的炮打,光日本人的炮手就死了30多個,死一個又上去一個,翻來覆去,最后尸體都把炮堆起來了,還是一發炮彈都沒打出來。三團的這挺水壓重機槍在打仗的時候得先灌上水,一次可裝250發子彈,封鎖角度大,只要有水就可以不停射擊,行軍時得三四個人扛著。
埋伏在雁宿崖的八路軍有2000多人,伏擊圈中的日軍為500多人。但伏擊圈中的鬼子步兵第一大隊全是日寇關東軍戰斗兵,是按照對蘇作戰裝備的,鬼子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抵抗頑抗。
甄濟培看到二連的三個戰友和一個鬼子拼刺刀,結果三個人卻殺不死一個鬼子。甄濟培手里正拿著手榴彈,他跑到那個鬼子后頭,用手榴彈砸中鬼子的后腦勺,鬼子撲倒在地。三個戰友拿著刺刀,一起扎在這個鬼子的身上。
由于日軍的頑強,戰斗持續了一天,直到晚上雁宿崖才恢復了寧靜,早上鉆進伏擊圈的日軍,除了遷村憲吉大佐和少數幾個鬼子逃跑外,其余都被打死,山上、溝里遍布著鬼子尸體。
八路軍繳獲炮6門、機槍13挺、步槍210支、騾馬300匹及部分軍用品,甄濟培和二連的戰士,有一半都換了槍,甄濟培也得到了一把三八步槍。
1939年11月7日,日軍1500人前來報復,18歲的李二喜隨一團炮兵連阻擊敵人。
李二喜是山西靈丘縣祁莊村人,自幼父母雙亡,以給地主放牛為生。抗戰爆發后,李二喜參加了八路軍,隨軍參加驛馬嶺阻擊戰,繳獲了日軍山炮、迫擊炮數門。李二喜跟隨排長練眼力,練測距,找手感,成為一名主攻小炮手。
11月7日下午3時,日軍進入淶源黃土嶺,戰斗打響。4時許,團長陳正湘用望遠鏡發現黃土嶺與上莊子之間的一座院落里,日本軍人進進出出;院后的小山包上,也有幾個日軍軍官用望遠鏡瞭望。他判斷此院落可能是日軍的指揮所,便命急調迫擊炮連,連長楊九坪帶著李二喜扛著一門山洞型82迫擊炮和四發炮彈上山后,陳正湘指給他們兩個目標,要求務必要用迫擊炮將這兩個目標摧毀。
楊九坪在目測距離后說:“直線距離約800米,在有效射程之內,保證打好"。李二喜測距定向,調整炮位,手起彈出,連發兩發,炮彈在小院開了花。李二喜又調整炮位,朝小山包打了僅剩的兩發。硝煙剛散,只見小院里鬼子慌亂地進進出出,山包的日軍也拖著傷員撤下。
李二喜后來他才得知,他擊斃了阿部規秀,這是抗戰以來八路軍擊斃的日寇最高級別將領,李二喜獲“神炮手”的殊榮,聶榮臻司令員特意獎勵他一把手槍。
新中國成立后, 李二喜這門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成了中國國家一級文物,陳列在中國軍事博物館。李二喜退伍后到廣東韶關工作。2010年3月,李二喜去世,享年89歲。
建國后,甄濟培任北京軍區炮6師政治委員,兩次率炮兵分隊參加國慶閱兵,接受毛澤東等領導人檢閱。2021年,甄濟培老人家已高齡98歲,仍積極從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