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深圳在土地供應的一個結構性矛盾是:商業過剩、住宅緊缺。
所以,深圳的寫字樓大量空置,但住宅基本靠搶。此次調整用地結構,向居住傾斜,可以視為一次糾偏,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深圳的住房短缺。
不過,深圳的人口膨脹實在是太猛烈了,就是再有遠見的規劃師,也很難在當初預見今天的人口規模,也就很難預見今天的樓市困局。
自1979年建市成立經濟特區以來,深圳在過去41年間GDP增長了1.4萬倍、常住人口增長了56倍,從最初的30萬人口到如今的1700多萬人,就像是一個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城市。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作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到底是哪里人在建設深圳?
據深圳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達到1756.01萬人,其中外地人(非深戶籍流動人口)達到1243.87萬人,流動人口占比高達70.8%,這還不包括已經落戶的外地人。
以下是全國各城市流動人口排名:
如上圖所示,深圳是全國最吸引外地人的城市,本文試圖來分析一下深圳的外地人都來自哪里?
01
兩湖最多,浙江最少
以下是一份深圳流動人口來源地數據,供大家參考:
數據來自:深圳自然資源與規劃局
在深圳的流動人口當中:有30.6%來自于廣東省內,省外占到69.4%,這是非常厲害的一個數據,說明深圳對人才的虹吸效應是全國性。
以下是深圳外省人口排名:
湖南占13.9%(占總流動人口比重,下同)
湖北9.6%
廣西7.8%
四川7.6%
江西6.7%
河南6.1%
重慶2.9%
貴州2.2%
陜西1.8%
安徽1.7%
福建1.6%
云南0.8%
山東0.7%
甘肅0.6%
海南0.6%
江蘇0.6%
黑龍江0.6%
浙江0.5%
數據顯示,廣東之外,深圳對湖南、湖北、廣西、四川、江西、河南這幾個省份的虹吸力是最強的,占比均超過5%。
兩湖人民作為深圳外省人的第一大來源,和大家的實際感受是非常吻合的。
正因為如此,有人調侃說湖南的第一省會是深圳、第二省會是廣州、第三省會才是長沙。
以下是貝殼網2020年發布的一項大灣區購房大數據,從中可以感受到兩湖人民在深圳強烈的存在感。
值得一說的是,以上被深圳虹吸的省份中,浙江人是最少的,這也說明浙江的富裕程度的確很高,連深圳也很難虹吸到浙江。
02
地圖軟件遷徙數據
以上是統計部門和房產網站的數據,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地圖軟件的數據。
去年,21數據新聞實驗室整理了各省人口外出最喜歡到深圳的20個城市:
如圖所示,外出最愛到深圳的20個城市,分別是東莞、惠州、廣州、梅州、茂名、揭陽、河源、汕尾、湛江、贛州、玉林、清遠、重慶、邵陽、汕頭、衡陽、吉安、韶關、永州、郴州。
其中,廣東占12個城市,湖南占4個,江西占2個,廣西占1個,還有重慶。
這個數據比較側重商旅人士,無論如何,湖南在深圳的存在感,仍然是杠杠滴。
03
名校畢業生流向
深圳到底吸引了多少名校畢業生?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據,但是我們可以從深圳企業對名校畢業生的吸引力來窺探一二。
首先來看清華,畢業生去向:華為第一、騰訊第二。
下面是清華大學2020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數據,簽三方就業20人(含)以上的單位:
從上圖可以看到,2020屆清華畢業生去到最多的企業:第一是華為(187人),第二是騰訊(80人)、第三是阿里(61人)。
再來看北大,畢業生留京之外,第一去向是深圳,第二上海,第三廣州。
下面是2019屆北京大學畢業生簽約就業城市TO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