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上面關注我們
轉載自:豆瓣小站 “心之旅人”
十分心理 授權轉載
編者按: 為什么即使別人只是表達不同的觀點,自己都會有被否定的強烈感受?并且常常會感到十分憤怒,急著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隨即將對話陷于完全無謂的爭論中。而事實上,這些爭論毫無價值。但這種被別人冒犯的憤怒往往發生在一念之間,幾乎不能自控。這種無謂的憤怒從何而來?
在科胡特開創的自體心理學(經典精神分析的一個關注self的分支)中,管這種情況叫做“自體破碎”。
要理解自體破碎,首先要理解自體self。
這可能牽扯到一個非常古老的話題——人的自我、自我意識,是何時以及如何誕生的?人的自我是生來就有,還是在社會中通過適應環境、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
在自體心理學、主體間理論以及當代的依戀理論中,自我產生的時間被一再往前推。因為當代科學講究實證,所以目前有關自我存在的實證是通過依戀理論證實的——自我在嬰兒三周左右的階段就存在了,因為三周大的嬰兒可以進行目光對視。
如果人生來具有自我,那么這個自我的基本需求是什么?
從自體心理學到依戀理論,似乎都在重復同一個答案:
自我生來渴望及時、快速、正確地被響應。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嬰兒的哭。據說新媽媽具有一種本能,能夠從哭聲中判斷孩子是因為餓了哭鬧,還是因為要換尿布而哭鬧。當媽媽可以正確地響應嬰兒的哭鬧時,嬰兒的自我(自體)就被及時、快速、正確地回應了。
在此種情況下,嬰兒新生的自我的統整性就被保全了;
反之,如果媽媽過分延遲響應,或者干脆忽略孩子的需求,那么嬰兒的自我就被打碎了。
換做成人的角度來看,也是類似的。當一個人的主張、需求,被錯誤地理解,并且給予錯誤的供給時,這個人的統整感就被打碎了。當一個人的觀點被挑戰,被批駁,則會引起更強烈的破碎感。所謂“整個人都不好了”,大體指的就是上述情況。
簡單地總結一下:
人生來就具有一個自體,自體基本的需求是維持其統整感——能做事的勝任感、被理解的感覺、被正確地響應的需求。當統整感被打破的時候,也就是“自體破碎”的時刻——整個人都不好了。
自體,說到這里,是不是很像一個東西?是不是很像“自戀”?
沒錯,從某種角度理解,自體關心自己的統整感,也可以稱為自戀。自戀,雖然在社會語境中不是一個褒義詞,但在心理學語境中卻非常重要。
自戀,是一個人發展的動力。
為什么有的人似乎很強大,百折不撓,沒什么能摧毀他的自體?為什么有的人很脆弱,稍遇到一些非議就要爆發?這關系到自體發展過程中是否受到過不正常的挫折。
對自體的正確理解、及時響應是不可或缺的。同樣,撫養者不可能永遠正確理解、及時響應嬰兒自體的需求。這種缺陷不但是必然的,其實也是必須的。這種合理的挫折、合理的誤解、合理的延遲,造就了嬰兒的自體逐漸接納不完美的世界。
有一點很重要:
媽媽盡其所能照顧嬰兒自體的情況下,無可避免的一些不完美,造成了嬰兒合理的挫折,逐漸接納不完美。
在這個公式中,“媽媽盡其所能”是背景顏色。在這樣充滿愛的背景顏色下,“點綴”的不完美瑕疵,恰恰是孩子接納不完美的世界的養料。在此種情形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具有百折不撓的強大神經。
而早期沒有體會過被媽媽盡力理解的孩子,是帶著對被理解的渴求長大的。愿望可以被壓抑,但永遠不可能被消滅。自體渴望被理解以及正確回應的愿望被壓抑得越久,越容易從其他的地方噴涌而出。比如,長大之后,隨著身體力量和知識頭腦的增長,孩子越來越體會到——我可以用力量讓別人來理解我、順應我。如果孩子訴諸于肢體對抗,那我們就遺憾地看到了暴力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