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看來,脾胃為后天之本,我們也知道,只有脾胃健康了,我們才能吃嘛嘛香,身體好。但現代人大多飲食不規律,脾胃容易不和,進而出現胃口不好、厭油膩、腹瀉等癥狀,那么,我們從何得知自己脾胃好不好呢?其實,身體的三個部位已經透露信息了。
三個部位透露脾胃健康
1、看臉色
中醫認為,臉上出現了病色的黃,首先考慮是脾胃出了問題。
脾胃負責水谷的運化,人在進食后,脾胃會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精華,轉化為氣血,因此說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
脾一旦出現毛病,人吃下去的飯、喝進去的水都無法被正常運化,五臟六腑接受不了營養,因此血液減少了,直接后果就是臉色變白、變黃。
臉色發黃還分為好幾種,一個人有脾虛問題時,臉色是淡黃的,如果沒有及時調理,面色就會從“淡黃”轉為“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
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身體造成的。
2、看鼻尖
脾虛的患者還要看一個地方——鼻尖。其實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個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點,周圍區域能夠直接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正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一些患重病的人,若臉上發青、發黑,失去了光澤,但只要鼻尖是明亮有光澤的,就說明其脾胃運化功能尚存,還可以吃飯、服藥,還有醫治的機會。
3、看嘴唇
如果看到一個人臉色發黃,而且黯淡無光,基本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有脾虛的問題。這時還應該看看嘴唇,尤其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即嘴周圍一圈黃白無毛的位置,寬度約一毫米。
中醫認為,脾開竅于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
如果唇四白不明顯了,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了;
如果唇四白的顏色特別干黃,說明脾胃功能衰退嚴重;
如果唇四白發黑發青了,這個人可能有生命危險。
調理脾胃四原則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醫院的楊晉翔教授指出,調理脾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1、飲食規律
飲食調理是保養脾胃的關鍵,因此,一日三餐需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
素食為主、葷素搭配,要常吃新鮮蔬果,以滿足消化需要和大便的通暢。
2、適當鍛煉
適當的鍛煉可以增強人體的胃腸功能,促進胃腸蠕動,使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
3、控制情緒
切忌大喜大悲,保持良好的情緒等于保持良好的食欲。
不良情緒可影響食欲,導致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有益于胃腸道健康。
4、注意保暖
有胃寒的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脾虛的人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
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可在早晨服用一杯生姜水,暖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