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方醫(yī)學體系的成熟:仲景傷寒 |
| 東漢末年,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要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傷寒雜病論》(后簡稱《傷寒》)的誕生,標志著經方醫(yī)學正式完成了從經驗到理論的升華。所謂的經典經方,是以張仲景所創(chuàng)立的三陰三陽為理論基礎,以經方原方進行臨床實踐的經方醫(yī)學體系,生理上以仲景所論之津血、營衛(wèi)、胃氣為核心,病理上以表里、寒熱、虛實為綱領,治法上以津液輸布離合為眼目,處方上以經方原方原量為特點。 1.《傷寒雜病論》的三陰三陽理論來源 《傷寒》一書,是在《湯液經》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謂: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數(shù)卷,用之多驗。 林億等在整理《傷寒論》時亦謂: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shù)卷,用之多驗。 如此,《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傷寒雜病論》這一經方的傳承主線就十分明晰了。皇甫謐與林億所謂的“伊尹湯液”一書,早已散佚,而與《漢書·藝文志》之《湯液經法》名稱相類似,加之古人著述托名成風,以《湯液》一書托伊尹之名,為自然之事,如“神農本草”、“黃帝內經”等,究竟是否是其著作已不可考。 與仲景同時代的人,都從《湯液經法》中發(fā)展自己的學術,如《輔行訣·七、救五藏諸勞損病方》謂: 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汜[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guī)矩也。 可見,在魏晉時期,經方家們都從湯液經法中“增減”,各有發(fā)揮,并且有了新的創(chuàng)見、甚至是理論體系。張仲景正是其中的代表。 而除了仲景之著述,其余如華佗、吳普、范將軍等皆已散佚。諸家之書,皆飽經戰(zhàn)亂的洗禮,只有部分文獻保留在千金與外臺之中,而只有仲景之作,雖歷經千難,卻仍然保存了下來,可以說這是歷史的選擇。 2.三陰三陽是經典經方醫(yī)學體系的核心 《輔行訣》所引的《湯液經法》的經方理論,以陰陽二旦為基點,一扶陰、一升陽,大小四神方則是圍繞陰陽二旦的“扶陰”、“升陽”這兩大原則而設的治法之大綱——宣發(fā)(升陽)、收重(扶陰)、溫滲(升陽)、清滋(扶陰)。 而張仲景則將陰陽二旦拆解,避小陽旦湯之名,更名為桂枝湯(即陶氏所謂“避道家之稱,但以某藥名之”),以此作為其經方理論體系的唯一支點,因為桂枝湯是正真的陰陽合一之方。 而陰陽又有可分,仲景引入在醫(yī)經家中盛行的三陰三陽之概念,將之用于病機病理上陰陽之概括,將青龍宣發(fā)之力,結合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之法,而成太陽病理法。以正陽旦湯結合大陽旦湯加芍藥的用藥法,分別更名為小建中湯與黃芪建中湯,而成太陰病法則,并以此為內傷雜病的根基,使得《雜病論》保留了與其“傷寒”體系的聯(lián)系紐帶——桂枝湯。將小陰旦湯中辛溫助火之生姜去掉,更名黃芩湯,結合大小白虎湯與部分朱鳥湯的法則,而成陽明病理法。將玄武湯法則,以陰之表里為綱,化為少陰病與部分太陰病理法。這即是陰陽表里之四大組成部分。然仲景經過臨床觀察與總結,發(fā)現(xiàn)又有一大類病證,橫跨表里之間、縱橫三焦上下,認為“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根據(jù)其偏于陰與偏于陽之不同,引入少陽與厥陰的概念:將大陰旦湯之芍藥去掉,化名小柴胡湯,而成少陽病理法;將大朱鳥湯之寒熱并用之法則引入《傷寒論》之中而化為厥陰病理法。 《金匱要略》中,亦以三陰三陽的表里陰陽為核心。開篇的《藏府經絡先后病》,特別是其中論藏府五行的條文,并非《金匱》原書之理論基石,這些從其后各篇章的證治都可以看出。而在洪武鈔本《金匱要略》中,從“問曰:上共治未病何也”……“皮膚藏府之文理也”,并非如現(xiàn)通行的鄧珍本將其放入“藏府經絡先后病第一”之中,而是放在全書之首,作為“總論”的形式存在。然《金匱》本就不是單獨之書,而是《傷寒雜病論》中的一部分,在外感部份的《傷寒論》中都無相似的總論內容(《辨脈法》與《平脈法》非總論性質之文,而《傷寒例》則為叔和所加),雜病部份自不應該有單獨的“總論”存在。可見這其中的如“見肝之病,知肝傳病,當先實脾”,以及“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等五藏五行生克的內容,并不是仲景原本的內容,而是在此書從《傷寒雜病論》中脫出而單獨流傳之時,由書籍的保存者及整理者所加的。 而《金匱》在正式講疾病論治的第一篇,“痙濕暍”即是典形的三陰三陽辨治的內容,將外感與內傷通過此篇相聯(lián)系,闡明其三陰三陽的普適性。而其后諸病,以三陰三陽之表里虛寒為核心,以津液的輔布離合,營衛(wèi)之循行交合,胃氣之盛衰強弱,詳論內傷雜病之病理機轉。 至于《金匱·五藏風寒積聚病》篇的內容中,從名字上看,當與《漢書·藝文志》中所載經方十一家中的《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五藏六府疸十二病方》、《客疾五藏狂顛病方》相似。《五藏風寒積聚病》五藏中風和五藏中寒的方藥已不可見,然《千金要方·諸風》中引用五藏中風,其方藥皆用小續(xù)命湯,可知其經典經方之理法流傳到唐代時,此處之因機證治與五藏已無明顯關系。而從《金匱》將脾約丸改名為麻子仁丸、腎著湯改名為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等,可知當時的疾病譜中占據(jù)很大比重的的五藏之寒風積聚病,包括脾約、肝著、腎著等病,在仲景之意中,皆從三陰三陰認識(如脾約之屬陽明,腎著之屬太陰),由此摒棄了此前經方家們因無成熟的臨床體系而生套醫(yī)經家對五藏之生理病理的認識所形成的理法。 可以說,張仲景作空了以《湯液經法》為代表的前代經方家之理法,引入醫(yī)經家用于解釋經絡、四季、運氣等理論的三陰三陽這一概念,用于病證病機的歸類。換句話說,仲景之三陰三陽,與《黃帝內經》中的三陰三陽并非一個體系,只是借用其概念而已。 三陰三陽理論的建立,標志著經典的經方醫(yī)學體系正式形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