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酒才喝了半小時,就有人出現不適癥狀,然后跑到酒樓外面嘔吐不止……
不久,不幸的消息便傳來: 5 人死亡,5 人被送進 ICU 急救!
為何?
酒里有「毒」!
問題就出在任老板那瓶珍藏多年的藥酒上。
有朋友對此疑惑:這就怪了,就算是前段時間被各大媒體爭相討伐的「紅毛藥酒」,在一般情況下,其「毒性」也還沒達到能迅速置人于死地的段位。
任老板的藥酒就這么「強」,能讓 5 條鮮活的生命瞬間消逝?
一經檢測,才發現,罪魁禍首是一種叫做「雪上一枝蒿」的草藥。
雪上一枝蒿
雪上一枝蒿,別名「一支蒿、鐵棒槌、三轉半、鐵牛七」,源于云南,其根塊是四川民間廣為流傳和使用的跌打、療傷的止痛藥。
但據說其毒性很大,有多大?
舉個栗子,在四川, 雪上一枝蒿又稱「磨三轉」,意思是用雪上一枝蒿在以前的老瓷碗上磨三轉后,再用瓷碗喝水就會死人!其毒性之強,一定不能輕易內服!
這么強的毒性,從何而來,這還得從它的成分說起。
殺人元兇:烏頭堿
雪上一枝蒿之所以劇毒,就在于其成分之一——烏頭堿(Aconitine)。
而除了雪上一枝蒿,烏頭堿還存在于川烏、草烏、附子等植物中,是這些草藥的主要毒性成分。
烏頭堿化學結構
那么,烏頭堿的毒性有多強呢?
對于物質的毒性大小,毒理學上常用「半致死量」表示,也就是讓一半的實驗動物死亡的量,量越大則毒性越低。
如果用小鼠做實驗,口服烏頭堿的半致死量是 1 毫克/千克體重。作為一個簡單的對比,食鹽的半致死量是 4000 毫克/千克體重。
對人而言,烏頭堿的最低致死量是 0.028 毫克/千克體重,也就是說,對一個體重 60 千克的人來說,口服 1.6 毫克烏頭堿即可致死。同樣作為一個簡單的對比,著名的「毒藥」氰化鉀,致死劑量是 50~200 毫克。
我們在上文中也提到了,烏頭堿之所以可用于鎮痛,那是因為烏頭堿能阻隔神經沖動的傳導,進而起到麻醉的作用。
但如不慎內服超過一定劑量,則會影響心電傳導,出現傳導阻滯、心律不齊,中毒者將因為呼吸麻痹、心搏驟停而死亡。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烏頭堿有如此強的毒性,為何還有人將其泡在藥酒里,服進體內呢?
致命的「藥酒文化」
當然,很多人不知道這些草藥有毒是一個要素,但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太過迷信藥酒的功效了。
要知道,民間盛行的泡藥酒「祛風濕、止痛」的秘法,大部分都是用川烏、草烏制成,正是這種「藥酒治病」的文化土壤,造就了無數冤死鬼。
網上一搜,就能發現不少藥酒中毒案例:
2017 年,山東威海,一對老年夫婦,有長期腰腿痛的老毛病,按照鄰居給的偏方,買了草烏、川烏、雞血藤、紅花等泡酒,飲用后雙雙出現全身麻木、無力、肌肉抽搐,走路不穩,并伴發作性胸悶,在家休息不見好轉且癥狀加重,隨后趕到宋村中心衛生院診治。值班醫生杜大夫診斷為中藥酒中毒,烏頭堿中毒 ,顯然這不是杜大夫診斷的第一例烏頭堿中毒了;
同年 8 月,重慶永川翁婿兩人,在家飲酒,發現床下一瓶「陳年老酒」,也不知什么年份泡制的藥酒,喝了沒多久,就雙雙中毒,進入 ICU 急救。也是烏頭堿中毒。
2015 年,浙江諸暨一男子喝了含制川烏、制草烏的藥酒后,呼吸循環系統衰竭死亡;
2011 年,重慶豐都一農婦誤把外用藥酒(內含烏頭堿)拿給客人喝,導致客人中毒死亡。
而另一方面,「紅毛藥酒」事件過后,有朋友反應:家里的老年人都不敢再喝「紅毛藥酒」了,改喝其他藥酒了……
這實在是讓人無奈痛心,我們且不探究藥酒中的草藥、豹骨、蛇之類的「補藥」到底有沒有用,就說其中的最大成分——酒精,那就對人百害而無一利的,別說什么「小酌怡情」的話,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文獻資料能證明「喝酒對身體有利」。
況且,前不久柳葉刀還發表了文章加以助攻:一項涉及 19 個國家,60 萬人的分析,得出的結論為,適量飲酒伴隨中風、動脈瘤、嚴重高血壓和心臟衰竭的風險增加。
圖片來源:柳葉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