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兒子回娘家過年,晚上,妹妹帶著她五個月大的女兒過來了。幾個月沒見,小家伙出落得粉嫩可愛,我抱著她又親又抱又逗,甚是歡喜。
過了好一會兒,我發現站在一旁的兒子正用十分哀怨的眼神望著我,氣鼓鼓地嘟囔著嘴說:“媽媽,你不要老是抱著妹妹晃來晃去!”
“你是怕把妹妹給晃暈了是嗎?”小人兒的心思我是懂的,但我沒有說破。
“是呀!要是把妹妹晃得摔地上就不好了。”小家伙煞有介事地說。
“那你看這樣好不好,現在我來晃你好不好,讓妹妹也休息一下。”話音剛落,還不等我把小奶娃遞給她媽媽,兒子就像小猴一樣躥到了我的腿上,一邊讓我搖晃得更高些,一邊滿足地哈哈大笑,胳膊緊緊地纏住我的脖子。
過了一會兒,我悄悄地問他:“剛剛你看媽媽抱妹妹玩了那么久,是不是有些生氣呀?”
“有一點點。”小家伙有些不好意思了,把頭深深地埋在我的懷里,“剛剛,我覺得你更喜歡妹妹一點。”
“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你抱妹妹的時候一直在對她笑,還抱了那么久,她淘氣你也不生氣。我讓你抱我,你卻總是說你要做事。剛剛我把外婆花盆里的土弄出來,你就生氣了。”小家伙的話里充滿了哀怨。
“那你現在還覺得我更喜歡妹妹一點嗎?”我把懷里的娃抱得更緊了一些,順道還在他的花貓臉上猛啃了幾口。
“哈哈哈,不覺得了。”小人兒終于不糾結了。
“那你知道媽媽剛剛為什么會喜歡妹妹多一點嗎?”我非常認真地問他。
“我不知道,是因為我剛剛不乖嗎?”
真是個敏感的小孩!我摸摸他的小腦袋,然后對他說:“因為妹妹是滿姨的女兒,媽媽愛滿姨,所以也會愛滿姨的女兒。媽媽很久沒有見到妹妹了,特別想她,所以才會抱她的時間多一點。你看你上次去奶奶家玩了一個月,媽媽去火車站接你的時候是不是也是特別開心,然后一直抱著你,逗你笑呀?”
“嗯,你還親了我好多呢。”兒子陶醉地沉浸在自己的回憶里,不知道他是真記得還是在那信口開河。
“除了你之外,媽媽有時候也會喜歡別的小朋友,但是在媽媽心里,你永遠是最可愛的小孩,也是媽媽最喜歡的小孩。”
“哦。”小孩似懂非懂,但聽到他是媽媽最喜歡的小孩,整個人都放松下來,坐在我的腿上又開始手舞足蹈起來。
看著兒子開心滿足的樣子,我感慨良多。大人總覺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隨便糊弄一下就行了。其實對孩子來講,誰對他好,誰喜歡他多一點,誰在敷衍他,誰不把他當回事,他們心里跟明鏡似的。
記得小時候,我一直覺得媽媽偏心,覺得媽媽更喜歡妹妹一些。因為媽媽在我們面前從來都說一不二,唯獨妹妹可以跟她討價還價;媽媽不讓買的零食,妹妹哭一鼻子就有了,而我們連哭都不敢……為此,少年時代,為了爭寵,我沒少找妹妹的茬。
更嚴重的是,這個“媽媽不喜歡我,喜歡妹妹多一些”的念頭讓我少女時期的心理陰影面積還挺大。等到長大后才發現,媽媽對妹妹的“偏愛”,主要是因為她打小體弱多病,又是家里的幺女,再加上,等到妹妹出生時,家里的經濟條件也寬裕些了,自然就要寵溺一些——但是這些,媽媽從來沒有跟我說過。
也是,在那個年代,家里有好幾個小孩,相較于保證好一家人溫飽,再把小孩子一個個送進大學,孩子們的心理建設工作,似乎就沒那么重要了。但這個父母不以為意的“不說”對家中其他孩子的影響其實真的很大。
很多和我有同樣經歷的人都表示,被父母區別對待過的孩子,會對受寵的那個孩子充滿敵意,喜歡鉆牛角尖,會變著法兒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期求得“愛的平衡”,在某些事情上容易斤斤計較……
相反,我想,如果爸爸媽媽當年很坦誠地告訴我他們為什么會相對“偏愛”妹妹一些,我不但不會“醋意大發”,還會幫著他們一起照顧妹妹。就像今天,當我跟兒子解釋清楚我為什么很喜歡妹妹后,他表現得很大度,不但沒有鉆牛角尖了,還窮盡幼兒園所學,變著法兒地逗妹妹開心。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二胎,雖然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父母真的有可能會對某個孩子更偏愛一些,當那個相對被“冷落”的孩子質問你“我覺得你更喜歡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些”時,與其矢口否認,或是隨便找個理由敷衍過關,不如坦誠相待,用最聰明無害的方式讓孩子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