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翰墨今香。《三門記》和《膽巴碑》是趙孟頫碑版大楷的代表作,但作品完成的時間,中間相隔多年。在這期間趙孟頫書法一直還在進步,因此兩者之間的風格真的相差還是蠻多的。而且肯定地說,趙孟頫沒有學過魏碑,二者表現出來的一些用筆的方折跟魏碑沒什么關系的。
《三門記》
《三門記》完成于大德七年(1303)年,這個時期正好是趙氏楷書風格的逐漸形成期,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面貌。這個時期有一個人對趙孟頫的影響很大,此人就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邕,特別是李邕的《岳麓寺碑》。
李邕的書法是二王一脈書法,他在學習二王書法的基礎上,有融入了一些北碑的書法特點,拋棄了北碑書法中的用筆呆板,而留下了其厚重的一面。
因此趙孟頫因為學李邕的《岳麓寺碑》而兼具了一些魏碑的影子,這可能是后人懷疑趙孟頫曾學習魏碑的緣故吧。
李邕《岳麓寺碑》
對比《三門記》與《岳麓寺碑》就會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董其昌跋曰:
“熟視李北海《岳麓寺碑》,乃知此碑之逼真,猶是集賢偏師耳。”
《三門記》雖然是碑版楷書,然楷書中寓行書,趙孟頫去除了李邕書法中攲側勁利而變得更加渾厚方正、端莊典雅,《三門記》氣勢雄偉而不失靈便。明代的藝術鑒賞家李日華曾說:
“文敏此碑,有泰和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趙碑第一。”
這個評價還是相當高的。
所以,我們說從《三門記》開始,趙孟頫的大楷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也就是后世我們說的“趙體”楷書。
《湖州妙嚴寺記》
但是,趙孟頫并沒有停止學習進步的腳步,還在不斷學習前賢的精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博采廣收,不斷充實變化自己的書風。例如再稍晚時期的《妙嚴寺記》就能看出其吸收了柳公權書法的結體,與《三門記》相比,字形變得修長了。而之后的碑版楷書基本上都是這樣。
《膽巴碑》更加的人書俱老,用筆流暢而不失嚴謹,點畫呼應顧盼、承接自然,結體上也勻稱舒適、比例合度、風姿綽約,被后世書家認為此碑是趙孟頫楷書中的第一。
《膽巴碑》
“趙體”楷書與唐代楷書相比,用筆上簡化了很多,又融入了行書筆意,變藏鋒為露鋒,轉折處變頓筆調鋒為轉筆直下,變方折為圓轉,這都是受智永和李邕的影響,加強了點畫之間的聯系顧盼,顯得生動活潑。
啟功先生說:
“至于碑版之書,昔人視為難事。以其為昭示于人也,故體貴莊嚴,而字宜明晰。往往得在整齊,失在板滯。趙氏獨能運晉唐流麗之筆,于擘窠大字之中,此其所以尤難逮及也。”
從正面肯定了趙孟頫碑版楷書的成就,即是將圓轉流麗的筆法運用到碑版之中而賦予生氣。這是趙氏楷書的最大特點。
《三門記》因為是“趙體”變革初期的作品,風格還沒穩定下來,因此學習趙書我推薦從《膽巴碑》或者《湖州妙嚴寺記》或《昆山淮云院記》。以上是翰墨今香個人淺見,不對之處還望指正,感謝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