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一、“范公堤”凝聚著潁州人張綸的心血
二、范仲淹知杭過潁會晤通判呂公著
三、與潁州永恒相連的尊稱“范潁州”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屬相牛。祖籍邠州(今陜西彬縣),后移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又稱“范潁州”。范仲淹從政一生,為官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雖屢遭奸臣誣謗,數度被貶,但仍然不失憂國憂民之心,是一位寬厚無私、品德高尚的北宋第一名臣賢相。
范仲淹有很高的文學素養,其散文名篇《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成為中國人家國情懷的一份精神財富。有著作《范文正公全集》傳世,膾炙人口的詩詞名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所傳誦。1957年8月1日,毛主席吟詠范仲淹《蘇幕遮》《漁家傲》,情思涌動,提筆寫下近900字的《對范仲淹兩首詞的評注》,對豪放與婉約獨有創見,并手書范仲淹《蘇幕遮》詞。
天圣元年(1023),35歲的范仲淹在泰州西溪鎮鹽倉任鹽監(八至九品),幸遇時為江淮制置發運司(負責東南六路漕運)副使(四至六品)的汝陰人(今阜陽市)張綸。張綸作為范仲淹的上司,舉薦其為興化縣(江蘇泰州所轄市)知縣(七品官),兩人都為修建“捍海堰”(海塘)做出了重要貢獻;皇祐元年(1049)正月,范仲淹由鄧州移知杭州過潁州(今阜陽市),短暫逗留期間,燕游西湖,與通判呂公著會晤;皇祐三年(1051),64歲的范仲淹眷戀潁州,向朝廷上《陳乞潁、亳一郡狀》,請求將調到清閑的潁州、亳州任何一郡就養。他扶病就道,移知潁州時逝世于徐州。總而言之,北宋一代最有作為的名臣賢相范仲淹,與潁州(今阜陽市)有著割舍不斷的緣分。
“范公堤”凝聚著潁州人張綸的心血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41),汝陰(今阜陽市)人張綸,時任江淮發運副使。張綸精通水利漕運。“他主持修建的江北“捍海堰”(亦稱常豐堰、海塘、海堤,明時稱范公堤)工程,是我國古代治理黃淮海平原的偉大嘗試。”(《安徽農學人物選編》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
張綸(962-1036),字公信,一字昌言。潁州汝陰(今阜陽市)人。北宋天禧五年(1021),張綸被朝廷任命為江淮置制發運副使。發運司的權力管轄范圍很廣。一是行政,有刺舉、對移、奏辟官吏之權,有維護治安、逐捕盜賊之責;二是經濟。漕運、糴米、兌換、賑災、修堤、浚河、茶鹽、酒礬、坑冶等。張綸有著阜陽人的求實精神,他事業心很強,面對江淮地區嚴重水患,組織勞力、興修水利,并針對不同的水患情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取得明顯成就。太湖(常熟、昆山)一帶,地勢低洼,他提出用疏導法疏五渠,導太湖水入海的治理方案。疏導工程完工后,太湖地區災害明顯減少,近50年未發生過大的水災,保證了長江下游一帶莊稼的豐收。
泰州(今江蘇省泰州市)沿海一帶有古堰亙(即海塘、捍海堰),始建于唐朝至德年間(756-761)。海堤修建之后,肥沃土地給百姓帶來了利益,生活十分富裕。后來因海堤年久失修而漸漸損壞,到了張綸任江淮發運副使時,海堤大都毀壞。每遇狂風暴雨,潮水滾滾而來,原來肥沃的土地逐漸鹽堿化,五谷不生,百姓紛紛棄田遠走異鄉。天圣三年(1025),年方37歲的范仲淹任泰州西溪鎮鹽倉(今東臺縣境內)鹽監。他認為修復海塘利多弊少,遂向江淮發運副使張綸上書,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張綸是一位求真務實的官員,也是早有此意,與之不謀而合。于是將范仲淹信中的主要內容奏報朝廷,得到了朝廷批準,列為國家工程。張綸同時還薦舉范仲淹任泰州興化縣令,主持這一修堤筑堰的國家工程,由范仲淹的同年好友、泰州軍事判官滕宗諒(字子京)協助工作。這一期間,張綸在精神和物資層面給予了范仲淹許多支持和鼓勵。至此,時任江淮發運副使的張綸,在泰州與范仲淹有了首次交集和了解。
天圣三年(1025)秋,國家性質的海塘工程正式啟動。但在開工不久遇到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雪,接著是席卷而來的大海潮,有100多位民工被海潮卷走。此事轟動朝野,朝廷特派淮南轉運使胡令儀為“欽差大臣”,來泰州查勘實情。胡令儀也是正直務實的官員,他深知修復古捍海堰對于百姓生計的重要性,遂與張綸等上奏朝廷,力陳興筑之利,要求繼續開工。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范仲淹母親謝氏去世的噩耗傳來,他不得不依例離職回南都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丁憂守喪三年(實則二十七個月)。張綸三奏朝廷,愿親自主持監修海塘工程,朝廷詔命張綸以江淮發運副使兼任泰州知州,繼續修筑海塘。經過歷時二年的不懈努力,全長180里的捍海堰(海塘)工程于天圣六年(1928)七月竣工。為納潮水入運河以通漕運,張綸又在運河上設置了閘門。第二年,逃亡的百姓陸續返回重建家園。后經持續不斷的努力,海水瀉鹵了的鹽堿地被改造成了良田。泰州百姓感激張綸主持修堤利民之功,為讓子孫后代銘記張綸的功德,特立生祠——“張候祠”。
范仲淹親撰《泰州張候祠堂公頌》立石于祠堂。碑文稱“公(張綸)堅請修復,乃興厥功。”后人也未忘記范仲淹對修筑“捍海堰”所立下的“首倡”之功,以及在丁憂守制期間多次給張綸寫信,一直關注海塘工程進展的“促成”之功。因此,明代以后“捍海堰”亦稱為“范公堤”。范公堤(如東段)今已入《江蘇省首批省級水利遺產名錄》。
張綸累遷文思使、昭州刺史;歷知秦、瀛兩州,兩知滄州,真拜(實授官職)乾州刺史,因年老體弱,詔恩允徙知潁州。景祐三年(1036)正月,張綸逝世于潁州任上,享年75歲,二月安葬于汝陰縣懷音鄉的祖先墓地。張綸逝世的消息傳到朝廷,皇上“聞之而悼之,并恩賞延及后世,命二子進級”。
時任開封知府的范仲淹撰《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銘》,全面記述了張綸的歷史功績:“泰州有捍海堰,延袤一百五十里,被長時間廢棄,沒有修整,每年都會發生海濤淹沒百姓田地的災禍。正當張綸提議修復捍海堰時,討論此事的人們提出質問,認為海濤的禍患平息,水澇的禍患又會產生。張綸說:“海濤引發的禍患占災患的十分之九,而水澇引發的禍患只占災患的十分之一,獲得的多,損失的少,這件事難道不可以做嗎!”張綸又三次上表請求修復捍海堰,愿意親自負責這個事務并擔當責任,朝廷詔可命其兼權泰州知州,最終規模龐大的捍海堰工程如期修筑完成。范仲淹贊頌張綸:“我公雄杰,本汝潁之奇,以文武事朝廷,為勛臣于四方。雄謀偉行,布于四方,非耳目可涯;又多蔭德,于人無能名焉。”
張綸逝世后,入家鄉潁州孔廟鄉賢祠;《宋史》為其立傳,舊志載其宦績,張綸作為廣施仁政的優秀官員,英名永垂青史。張綸曾薦舉范仲淹任知泰州興化縣令,對范仲淹有知遇之恩。兩人胸懷坦蕩,交情深厚,有著共同的理想追求。范仲淹也從不邀功請賞,向自己臉上貼金,在撰寫張綸生平事跡的頌文碑文中,只字不提自己在修筑捍海堰中起到的作用。范仲淹知杭州過潁州時,或去潁州汝陰縣(今阜陽市)懷音鄉張綸墓地進行了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