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24日,第12屆亞太心血管介入放射學大會在蘇州召開。會議中采訪了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郭志教授、浙江省腫瘤醫院邵國良教授和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朱曉黎教授,各位專家就我國肝癌診療現狀、治療策略和相應藥物的優化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內容發表了各自觀點,現整理精華內容如下,以期為我國肝癌靶向治療的發展理清思路。
我國肝癌防治形勢嚴峻,診療實踐遍布難題
郭志教授指出,我國是全球肝癌發病率最高和病死數最多的國家,原發病例占全球病例的54%~56%,可謂肝癌大國,我國在腫瘤防治中仍面臨嚴峻形勢。同時,由于基因的不穩定性和病理的多樣性造成了臨床診療實踐的復雜性。肝癌診治一直是學者們高度重視的問題,但其中情況復雜,困難重重。
肝癌綜合策略仍值得進一步探索
當前肝癌診療遵循綜合治療的策略。大部分患者接受經過循證醫學證實的治療藥物和方案,但循證醫學也要“接地氣”,要解決個體化治療中的難題。例如肝癌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抗病毒治療、肝功能改善等問題,都是我們在綜合治療當中需要不斷深入研究并積極探索的方面。
優化治療策略,探索聯合治療之路
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經導管動脈栓塞(TACE)聯合靶向治療使肝癌患者得到臨床獲益,讓從事肝癌診療的學者們看到了其未來發展的希望。在臨床實踐中,應針對患者情況給予不同的治療策略。比如,可載化療藥物的新型腫瘤栓塞劑的應用,TACE聯合物理性消融的綜合治療,為肝癌患者提供了有效降低腫瘤負荷,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選擇。對TACE聯合靶向治療的時機當前仍有一定爭議,是今后必要的探索方向。郭教授表示,希望看到TACE聯合分子靶向藥物的未來發展,能夠有助于延長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質量。
看TACE聯合靶向治療歷程,未來充滿期待
TACE聯合靶向治療的發展歷程
邵國良教授指出,介入治療用于肝癌治療已開展30余年,有數據顯示,介入治療后患者兩年生存率達到85%,但仍未達到理想中的治療水平。因此,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學者開始嘗試使用靶向藥物與介入治療進行聯合。SPACE、START等大型研究顯著降低患者疾病復發風險,延長無病生存期及總生存期。這些數據均表明,介入和靶向藥物聯合的效果大于單獨介入治療或靶向治療,兩者具有很好的協同作用。
朱曉黎教授表示,當前臨床采用手術治療早期原發性肝癌,到中晚期主要采取以TACE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希望通過綜合治療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但TACE治療本身對肝臟有一定損傷,因此通過靶向治療可相對延長TACE治療的間隔時間,就是臨床所說的“按需TACE”,利用靶向藥物抑制肝外腫瘤細胞的活性,從而相對地保護肝臟的功能,為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都帶來獲益。
肝癌靶向治療仍面臨一定挑戰,期待積累更多的循證證據
朱曉黎教授指出,TACE聯合靶向治療在國內推廣應用的難點在于:目前國內主要研究和文獻都是回顧性研究,循證數據仍不夠充足。阿帕替尼作為我國研發的靶向藥物,在國內已進入晚期肝癌的Ⅲ期臨床研究階段,從目前實際應用感受來說,觀察到該藥物的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期待有更好的循證研究數據報告,為靶向藥物用于肝癌患者治療提供證據。
邵國良教授同時強調了國外研發的靶向藥物的高昂價格為患者治療帶來巨大挑戰。希望研發療效更好同時價格相對能夠承受的藥物,從而讓患者都能夠得到更優化的治療。
探索改變臨床實踐的藥物和方案,嘗試未曾止步
邵國良教授指出,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明確在肝癌的發生發展過程當中的主要靶點以及其如何起到關鍵作用,從而研發更為明確的針對該靶點的藥物。
我國學者也欣喜地看到恒瑞公司最近研發的阿帕替尼在Ⅰ、Ⅱ期的臨床試驗中獲得很好的效果,Ⅱ期研究還入選2014 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重點壁報,獲得國際認可。現在十分期待其Ⅲ期研究結果,希望能有更出色的表現,如果能得到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將為今后將阿帕替尼與介入治療聯合提供理論基礎,或大大提高肝癌治療的效果。同時,該藥物價格相對低廉,我國大部分患者能夠承受,給臨床醫師、肝癌患者及家屬都帶來了希望。(柏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