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的開封,去過的游客不少,但大多都隨導游去游覽表演精彩、人聲鼎沸的仿古建筑清明上河園,而偏隅老城東南角的一處古吹臺卻鮮有人跡。
公元744年,大唐潮人李白游歷到汴梁開封,風塵仆仆徑直到城郊吹臺憑吊大音樂人師曠。吹臺當時就是一土臺,春秋時代的撫琴高手師曠曾在此彈奏演唱,他那時是樂壇大腕,一曲原創《陽春》、《白雪》,臺下便有無數粉絲聚集,雖不比如今超女快男的粉絲瘋狂,但古人骨子里的追星情結更勝今天,所以愈經滄桑,吹臺仍是歷代前衛人士必訪之地。
李白是帶著宦途失意來的,撫今追昔把酒問青天,恰巧遇到了兩位文學青年杜甫和高適。三位都是詩壇高手,遂一起推杯換盞吟詩賦曲。老百姓知道三賢匯聚吹臺飲酒吹牛,怎肯不留下一段千古佳話,特別是前有大腕師曠情迷小師妹高娥結為連理,后來者自不能屈于人下。李白本以風流倜儻聞名,于是便有了“千金買壁”和客居汴梁十載的傳說。話說杜甫當時還是李白的頭號粉絲,一見偶像激動萬分頻頻敬酒。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也正在尋求從政的道路;李白雖然離開長安有些失意,但畢竟是朝中老人需要結交,三人一醉方休。半醉非醉之間,李白斗酒賦詩,揮筆在粉墻上寫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園吟》。三位詩人走后,一位富二代美女來到這里。站在壁前吟誦那氣勢磅礴的詩篇,如醉如癡,保潔員看到粉白的墻壁被涂鴉,舉布欲擦,卻被這位美女攔住。經過一番交涉,她取出千兩銀子,買下此壁,保住了墻上的詩句。不久,李白聽說此事,深受感動,便托杜甫和高適作媒,娶這位宗氏才女為妻。
作為一線明星,李白的緋聞多多。坊間爆料,李白在汴居住時的鄰居是一帶著孩子的小資寡婦,她聽說李白是文壇大哥大,便攜子崔顥登門拜師,李白指著窗外鐵塔讓崔顥作詩一首,崔顥吟道:“遠看鐵塔黑乎乎,上面細來下面粗,有朝一日翻過來,下面細來上面粗。”李白雖對孩子失望,但對大人滿意,于是十年辛苦教導。一日李白應邀赴黃鶴樓講壇,受眾人慫恿正欲吟詩一首,忽見墻上題詩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不由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此炒作水準不低于今日文壇。
今日的吹臺,由禹王廟、三賢祠、御書樓等建筑構成,禹王廟有清光緒年間河南巡撫劉樹賞摹刻的峋嶁碑,文字奇古,字體怪異,為書法愛好者所珍視。御書樓位于禹王廟南面,是清康熙皇帝為禹王廟寫匾額“功存河洛”的地方。在禹王廟正殿后面,有座御碑亭,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開封吹臺時親筆寫的一首詩。三賢祠位于殿東邊,始建于明正德十二年,這些都是真正的歷史遺跡,游到開封不可不看。
比起客居的潮人李白,開封還有一位不遜于他的大行為藝術家,就是生于汴梁葬于汴梁的土人阮籍。阮籍的嘯臺在開封的尉氏縣,很多開封本地人也從未去過,概因那里只有一個半高的土丘和阮籍墓猶存,并無其他可供游賞的景觀。
作為天體教竹林七賢里最牛叉的阮籍,領著幾個哥們脫光了裸曬不說,還狂言: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就太犯官場忌諱了,還好這哥們對當官進步興趣不大,辭職前把辦公室圍墻給扒了,說是透明度辦公,如今大公司都學會這個了,就是領導們的房間越來越隱私了。阮籍回家后閑著沒事,就無事生非,聽說鄰村一個有才華又美麗的姑娘死了,他跑去靈堂大哭,搞得人家家長迷茫,一問氣不打一處來,阮籍也不認識姑娘,就是可憐紅顏薄命就悲傷大哭。阮籍就是這樣一個性情中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在一個人人都把面具戴在臉上的年代,阮籍如此真實如此灑脫,是多么的難能可貴,而做到這一切又需要付出多少勇氣呢?我站在嘯臺上想仿效古人號一嗓子,才發現就這阮籍長嘯也不是好來的,即便不在乎路人譏諷的目光,不信你試試,搞不好就成了驢鳴了。
阮籍是骨灰級驢友,他的出游方式深諳當今“在路上”的精髓,不問目的地,絕對自助,獨自一人坐上大破車,任由老牛拉行,直至無路可走,遂飲酒大哭。后來王勃在他的《滕王閣序》里把阮籍的哭比作窮途末路之哭,表露出了一個有良知的人對亂世前途命運的擔憂。我站在這位驢友鼻祖墓前深鞠一躬,默念:“旅行者中,您的境界最高,后人敬佩。”
本期主編:小 細 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