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陳留華夏文明之源——昆侖山》簡介
《古陳留華夏文明之源——昆侖山》作為立項課題,之所以把伏羲肇始八卦、黃帝稱帝建都的昆侖山,認證為中華歷史文明產生的源頭,是因為上古時期昆侖,在本質上具有陰陽未分、天地混淪的太極文化原生地含義。伏羲先天八卦的創立,是在昆侖山通過觀察天地、萬物生存的自然規律,受到啟發后形成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
天象中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是大自然物質存在的形式,地形中的山川河流、季節氣候是大自然物質存在的形式,人世中的萬事萬物也是大自然物質的形式。華夏人文始祖伏羲正是受昆侖山大自然物質存在的長期影響,才形成了符合昆侖山客觀世界的主觀認識。他采取象形、效法客觀世界的方法,在昆侖山創造了先天太極八卦文化,既是伏羲認識昆侖山自然界形成的思想理念,也是伏羲記載昆侖山自然界存在形式的方法。
先天太極八卦文化的融匯滲透,是伏羲向華夏先民傳播自然唯物象形觀,教化創世方法論的基本途徑。它凝結在大自然物質之中,又游離于大自然物質之外,是能夠被交流、教化、傳承的華夏上古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數千年以來華夏民族普遍認可的、固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基因。由于它具有自然、本源、教化等本質特征,因而成為了上古時期以來華夏民族認識、創新世界的哲學思想和實踐方法,是人類史上最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古陳留華夏文明之源——昆侖山》研究課題,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華夏歷史文明起源于昆侖山,昆侖山在中原古陳留地區”的重要觀點,意在宣告:上古時期中原古陳留地區的昆侖山,是伏羲先天太極八卦文化的發源地,是華夏民族人文天地的起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華夏文明基因的核心地。
由于昆侖的文化內涵與混淪、混沌、太極具有的一致性,古人把伏羲生活的上古太極時期,稱混淪、混沌、昆侖時期。伏羲居住建都之地,也稱昆侖山、昆侖臺、昆侖虛等。華夏人文始祖伏羲效法天地自然規律,運用太極八卦、九宮圖文化及地理方位、氣候節氣、陰陽歷法等定位原理,在中原中東部河濟兩河流域的昆侖山,最早創立了華夏先民居住的上古九州,而九州之一的中央之州,也稱中州、冀州、豫州,是華夏民族世代傳承的上古中央氏族邦國(中國)、赤縣神州、天地之中。
早在人類大腦思維還處于天地混淪、陰陽混沌時期,人文始祖伏羲就在昆侖山、九州中州、天地之中肇始了太極八卦文化。而天地之中的本義,也是天地和合、日月相會的混淪、混沌、昆侖、太極之地,是伏羲女媧繁衍華夏先民的祖宗之地、神圣之地。故漢代地理易學著作《河圖括地象》指出: “地中央曰昆侖”。
因伏羲居住建都在昆侖山東部的黃柏(皇伯)山、陳陵倉留之地,又稱伏羲為黃柏(皇伯)氏、建陳都,今為開封古陳留小黃縣南北神崗一帶。北宋地理學家歐陽忞《輿地廣記》記載:“皇柏山,在開封陳留縣”;南宋學者羅泌《路史·后記》記載:“天皇伏羲都陳留”;又因昆侖山、天地之中是伏羲在象儀臺肇始太極八卦、陰陽和合的祥符天書文化之地,開封古陳留又稱儀邑、祥符。陳陵倉留,也稱陳倉、陳留,既是太極四象東方、東皇伏羲生活的青龍方位,也是上古帝王天官觀日月、定歷法的象儀臺、儀邑、祥符之地。
開封古陳留昆侖山、九州中州、天地之中,是天地、陰陽和合、四時風雨交會、天下百姓富足安寧之地。北宋史學家歐陽修《新五代史·司天考》認為:唐玄宗“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橫野,中得浚儀之岳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建國,定都于汴。”“南北弦”即連接北陰南陽的子午線。說明開封古浚儀南北子午線上的“地之中”,才是后周建國定都于汴(開封)的重要原因,也是上古帝王建立國都的必選之地。故西周政治家姬公旦《周禮》解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選擇伏羲陰陽和合的太極、混沌、昆侖、天地之中“建王國”,是上古時期以來帝王共同遵循的道德理念和基本原則。
這就是我們通過《古陳留華夏文明之源——昆侖山》研究課題,要闡述開封古陳留昆侖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華夏歷史文明發源地的原因和意義所在。